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语文课程导学案设计的误区
1.导学案出发点太窄,限制学生的发展。
由于对课本的研究不够,对于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的把握也不够精准,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上失去最初的热情,把导学案当成教案的另一个延伸,导学案的切入点仅限于课本知识,导致促进学生技能提升的“三维目标”缺失,导学案的设计仅仅流于形式。使用导学案的初衷是使学生的学习涵盖方方面面的多个领域,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而且有生活生存能力、人生规划、精神与道德发展、交往能力等非常多的方面。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导学案的设计已经简化为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甚至是 “高考”有关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值得我们商榷,无需说它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的作用。
2.导学案的商讨和使用权受限于教师。
在导学案商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漏洞是导学案的设计者是教师,是教师在研究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问题,教师之间共同研讨。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忽视学生对于课本的探索过程,因此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又变成老师引导下的课程学习。很明显学生的思路会被老师引领,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变成他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有效发挥。
3.导学案变成了问题册。
翻阅大部分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全是关于某一个知识点提出的供学生探索的问题。导学案变成了问题册,只是把学生考试需要理解的内容换了一个地方,毫无对学生的启发交易性可言。而且导学案发给学生研究之后,教师又会根据学生自学的结果,再次进行讲解,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和理解。如此标准统一的形式,培养出的学生肯定会取得很好的考试成绩,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套习题,不是一个指引。导学案要做学生前方的灯塔,而不是笔直马路边的路灯,路灯虽然照亮了学生脚下的路,但是学生却看不到前进的路。
4.导学案重在导而不是教。
导学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代替教师讲授。很多老师的导学案制作得非常精致,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很多老师的导学案制作得非常精细,课本的每个细节都涉及,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再讲的时候,学生完全提不起学习兴趣。导学案设计的过程要“简而雅”,并不是越详细效果就越好。
二、导学案的改进建议
学比教直接,而且更到位,但是没有教的支持,就很难能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学。所以,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是与教案和学案相对应的一种方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方案。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是点而不透、引而不答。对于课本的很多知识,不问有时候比问的效果还要好。对于导学案提到的很多问题,教师不需要给出他们标准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这样被动地接受的效果往往最差。让他们自己组织答案,小组辩论可能效果要比教师讲解强很多。导学案教学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其本质追求就是知识的获得。他要求要尽可能使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由学生解决,这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在合作中体味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火花。
二是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些老师由于对学生的爱太深,害怕学生会犯错,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谨小慎微,其实犯错未必不是另一种成长,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从长远看。针对导学案的预习效果也是一样,不要质疑学生的学习,如果每个问题跟你想的都不一样,那么也许这个学生才是真正在思考。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必要的知识梳理,学习、训练、探究、检测和拓展,可以实现既定学习目标,降低学习压力,另辟蹊径的学习,未必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励教育下的欣赏,既减轻学生学习、心理和经济等方面负担,又使教师得到另一种心性的磨炼。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艺术,导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更是集体的智慧。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4976.html上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