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注重衔接,寻找“起点”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同时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注重积累,注重基础的夯实;而高中阶段则注重能力的培养,并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一上高中很不适应,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时,老师会一层一层把范围划定,一次次把重点确定,最后死死把它记住,考试的时候照搬,甚至还有一些原题。但是高中语文学习,老师在讲授知识以后,会把许多运用这些知识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力,因此学生觉得初中那一套不行了,不知道怎么学了,甚至很迷茫。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迈好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一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一则选文过长,内容过深;二则对于文言知识认识不够。初中阶段较注重翻译背诵,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放慢节奏,补充一些语法知识,但不可操之过急,慢慢建立学生对古文学习的信心,指导学生总结古文学习的方法,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浅易的文言文选段,鼓励他们自己翻译,并给予积极评价,逐步培养他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面对高一学生不宜带着强烈的应试思维设计教学,更不能以机械训练代替学生的感悟和实践,应该树立明确的课程意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科学的理念设置明确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删繁就简,突出核心目标,寻找“起点”衔接好新旧知识,要认真研究学生和学情,考虑具体教学现实,既不能不顾现实过于拔高,又不能局限于现实而无视学生和教学的积极发展,更不能使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却步。
二、身体力行,突破“难点”
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学习语文不仅有难度,而且缺乏热度,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有的老师和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对高考乃至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关系,这完全不懂得专与博的关系、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不懂得现实和未来科学文化的发展,都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交流的大趋势。高中语文老师要通过身体力行教育学生不敷衍语文学习,更要以积极的态度、用心的思索引领学生获得扎实深厚的语文修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为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更有效。
首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单有好的教材,老师讲得不好,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老师只有适时适度地创设课堂情境,才有可能使语文课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根本上改变语文学科的枯燥无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高中学生普遍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关键原因是素材匮乏,无话可说,写作兴致不高。其实创设情境不仅表现在阅读课上,而且能较好地运用在写作课上。在一次关于“幸福”话题的写作课上,我先播放了一组幻灯片,罗列了一些社会底层人士在生活中挣扎又不屈服于命运的画面,并配以应景的音乐,孩子们很受触动,激发了很多相关的生活体验,纷纷拿起笔抒写对幸福的理解,写作再也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兴趣可以产生思维动机,产生学习动机。
其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能够从课文中发掘出一些学生看不出来的东西使学生受到启发。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是为实现教学要求服务的,千万不能盲目提问,使学生偏离轨道,浪费时间,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和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积极的影响,取得直接的效果。
再次,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愿发表见解,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未得到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应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要能够灵活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境,用心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内涵,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千万不要让学生产生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
三、教学“共振”,产生“峰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简练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促进学生更快地在感悟和思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调控不当往往导致学生思维堵塞,有这样两点原因:一方面与教师的讲课速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未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而处于被动听课状态有关。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设法使教与学的思路贯通,上课时教师首先应该把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教学主线,然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一旦学生认清了学习的方向,学习状态将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思路将由模糊变为清晰。当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一致时,教与学就能产生“共振”,教学效果就能达到“峰点”。
比如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诵读,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情感。现实情况是高中生普遍对诵读热情不高,诵读仅仅是为了背诵,应付检查,敷衍了事,很难从中获得审美的体验。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我特地下载了一段配乐,这段配乐中间有一小段演唱,特别有意境。课前我反复聆听、试读,找准节奏,努力让诗歌、乐曲、演唱融为一体。经过我的一番设计,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诵读的热情大大地被激发了,甚至下课铃声响起也欲罢不能。只有让他们爱上诵读,化被动为主动,教学才能产生“共振”。
四、敢于质疑,化解“偏点”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思想飞扬的舞台,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迷信参考书,要敢于向权威质疑,更不能对远离标准答案的言说选择性失聪,其实,学生的“偏点”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评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成果,要多从他们的视角看待这些“偏点”,实际教学中,有时学生回答得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有些老师会有意无意地诱导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靠拢,很少把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当做对话的主题,甚至有些老师还未等学生说完,就急切地打断:“错了,不用说了。”然后把学生摆在一边,接着点名叫另一名同学回答。教学中这种无视学生阐述思想的现象,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偏点,设法引导他们坦诚真实的思考过程,将其偏点充分暴露出来。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观点确实不对,才会生发清除错误的动机,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堂才会有活力,有活力才会有动力。高效课堂应该是一个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的课堂,一个留点时间、留点空间、留点思考的课堂,学生只有做思考的实践者,才能最终成为学习的受益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