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1.创设趣味情境,巧妙引入课程内容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美术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感受,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感受。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
总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才能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感受情境,自主探索,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或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时,可具体分析其作品对当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也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表述的故事情节及对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以求得到诙谐或催人奋进的震颤。而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进行分析,则学生显然是不太愿听的,应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求知需要,因为故事中有情节性、猜想性与神秘感,十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讲关于凡?高的画时,不妨讲一些关于这位大画家的逸事,让学生亲自体味画家的生活背景及心理状态等。还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神秘的微笑及本画在卢浮宫丢失的故事。
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欣赏使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集中,思路开阔,如临其境,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感染,为教学平添色彩。
3.生活体验,小组活动,志趣盎然
“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多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静静地听变为学生自己亲身体会作品。课堂交流是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以真情实感体会、理解作品,真实表露自己的艺术情感。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从中找出“人、牛、马”的形象图形,学生在讨论中一边讨论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面对画面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活动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内涵,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4.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
“评”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本”,让学生敢于谈出个人与众不同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发表个人见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维与想象,就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学校的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则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地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保持下去。
总之,兴趣是进步的动力,高中美术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与兴趣,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兴致盎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其中,寓教于乐,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将高中美术教学引向更高境界,顺利实现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5108.html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工作探析
下一篇:巧妙设疑,激起高中历史课堂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