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代教师更加重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下,多数教师仍旧只重视其工具性, 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众多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其人文性,要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精神与内涵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从主观上忽视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而是将其当作学习学习的工具,当作提高学生语文积累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多数教师并没有重视语文教材中的精神与内涵,只是通过不断的讲述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但是,教师不可否认的是高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学科,教材中拥有大量人文性的内涵,包括历史人物的伟大精神与爱国情操,突显了生命的美好与意义还有人的价值。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其首要的人物是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精神与内涵。
以我国历史中著名人物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相应的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等,还需要在让学生认识屈原、理解屈原的精神与贡献的基础上探究这篇课文中的精神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思考,《离骚》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它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学生才能自主的阅读课文,同时完成相应的积累。与此同时,学生开始了解屈原的为人,从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等各个方面充分了解作者。学生结合对屈原的了解以及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才能逐步掌握离骚中表达的情感与精神,才能够领悟屈原的一腔壮志,才能感受人的精神、追求与贡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对人的价值和追求有了了解,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以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达到了渗透人文精神的目的。
二、活用情景教学法
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渗透人文精神,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精神的价值,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存在的意义和追求,引导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明确的目标,并发挥自身的能力去创造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
但是,仅仅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与教学,教师始终难以让学生深层次的感受这种抽象的精神,无法让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产生足够的领悟。此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活用情景教学法,要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感悟和体验,以此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
例如,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明确的是,这篇文章是革命领导者恩格斯纪念马克思而做的演讲,其不但吸引了无产阶级人士的光临,同时也流传至今被世界所有人诵读和怀念。这是因为马克思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他是人类的导师,他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个人的追求,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也尊重了人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当时的照片,搭配相应的音乐渲染情景。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会被特定的情景和气氛所感染,才会在生动的配音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贡献与精神。在情景中获得体验,使学生领悟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到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价值,以此达到了渗透人文精神的目的。
四、以写作为导向进行升华
写作是一种精神层次的劳作,写作教学使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将写作当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它能够帮助学生将领悟到的人文精神进行升华,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一种精神或理念。
例如,在学习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以“我心中的马克思”为主题开展写作教学。基于此,学生需要对这篇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领悟,需要在写作中表达自己获得的深刻认知。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将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与课文展现的情感与精神相互融合,让学生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进一步的提炼与总结。通过写作,学生从基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文精神,同时对学生的心理、意识和情绪进行感染。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符合新课程改革,也迎合时代的发展。众多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意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人文精神。在本文研究基础撒,教师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与反思,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