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机智对课堂秩序有很大的影响。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首要因素是学生必须喜爱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然而,在实际的管理中,教师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很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中心,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和领域不屑问津,这就失去了认识学生生活世界的机会。还有一些老师在管理学生时过于教条主义,他们明知改变管理方法能提高教学质量,但固有的思维定式、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安于现状的心态使得他们趋向于运用他们所熟知的方法,让在一定情境下可以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白白浪费。
(二)学生因素
课堂出现混乱,有时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引起的。台湾学者朱文雄将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列举如下:(1)生理特质。精力过剩或身体虚弱、视听力不良。(2)无聊、无助。觉得学习无聊,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3)想获得注意、认可或地位。想得到老师的关怀、肯定、重视和赞赏。(4)人格特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个性脾气及人际关系不和谐。(6)平时的生活习惯不良[1]。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时,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三)环境因素
教学活动大多在教室进行,教室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可能通过影响教师而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室环境是影响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例如,班级人数过多而教室的空间很狭小时,就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尤其是让学生移动座位分组讨论时更容易出现混乱。另外,不少教师在编排座位时,倾向将成绩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中间前面的位置,而将“差生”安排在两旁或后面的位置。这样编排座位,坐在教室中间前面的学生因为与教师有较多的目光接触而学习较为认真,而两旁及后面的学生视觉和听觉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是走神就是与旁边的同学交头接耳,或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二、高中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规范性和灵活性并重
“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规范是学生参与课堂各项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要求。学生第一天到学校,就被告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什么。但目前,在不少学校里,很多规范在执行中形同虚设,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执行课堂规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在执行规范前应检查规范是否合适。不是所有的课堂规范都是科学的,消极、形式化的规范对学生的学习起阻碍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列出的规范是否积极向上,叙述是否采用正面形式,学生是否清楚所列规范的意义,相关的奖惩措施是否合适。此外,课堂规范不仅要得到学生的认同,还要得到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及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优秀的教师往往会采用一些好的方法或措施,以获得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其次,教师在执行规范时应坚决果断。规范一旦制定,就要坚定地贯彻执行。教师在执行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尊严,避免出现歧视或辱骂学生,又要坚持执行的公平。所谓公平,是指在执行规范时前后要一致,不能看碟下菜,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味地纵容,而对学困生则过于苛刻。如果教师对于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相同行为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来相同行为的处理不公正,学生就会认为课堂规范只是摆设,这对学生成长和课堂管理是极为不利的。
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应该是既能循序渐进地按照预定的教学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发生意外情况时灵活应对,做到灵活性和规范性相统一。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的课堂管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在这种管理中,教师是绝对权威,随时都在强调纪律,忽略了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怀,使学生沦为被管理者,缺少了应有的活力。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采取恰当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内在动机,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内在控制,最终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3]。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课堂规范的制定提供机会。如果学生参与了相应规范的制定,他们就更愿意接受和执行它,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问题行为中,“与师生共同相关的课堂问题”是指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它有时表现为学生首先制造问题,当教师用不当方法解决问题时,又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有时也表现为教师运用不当方法为学生制造问题,学生对抗教师时产生新问题。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它的本质都是师生之间形成了冲突[4]。解决师生之间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沟通。“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5]。有效的沟通能减少师生之间的冲突,最重要的是通过沟通能够了解学生违反课堂规范的原因。例如,老师发现学生在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这时,老师可以不问缘由呵斥学生一通或对此视而不见,如果老师能心平气和地和学生沟通,他会了解到学生东张西望是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所以用沟通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2.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长期以来,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定势。但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的向导和生活的朋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
3.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具智慧;还要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和理解的品质。
(四)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和班级氛围
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班级氛围来保证。为了有效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课堂管理技能,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1.严格控制班级人数。班级人数的多少对于课堂管理有较大的影响。班级人数少,学生有较多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问题时能更多地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反之,班级人数太多,会增加学生的不满意度及侵略行为,导致他们的注意力降低[6]。
2.科学编排学生座位。教室座位的编排应使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因此一般上课听讲,要用行列式,使全体学生面向老师;分组讨论则宜让学生围坐,便于互动。但学生围坐时,因彼此互动增加,并且有些位置侧对或背对老师,课堂秩序较难维持,这时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促成学生的自我约束。座位顺序按学生身高排列,个子矮的学生坐前面,以免挡住后面学生的视线。如果是双座,可以考虑男女同坐,并尽可能将上课喜欢互相交谈的同学分开。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充满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被老师接纳,同学之间彼此信任帮助、良性竞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行为问题也就随之减少。反之,被冷漠、猜忌、排斥等气氛笼罩的班级,则较常出现争斗、捣乱、破坏等各种问题行为。要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首先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贫富、美丑、智愚,都要一视同仁地关爱他们。老师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同学之间就少了相互间的排斥和对立,更容易彼此接纳,他们感到集体生活是快乐和谐的,那些违规行为自然就减少了。
目前,我国的课堂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课堂管理多是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堂管理理念必须作出调整,在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时,还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断优化课堂环境,从而为更好地管理课堂提供条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