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研究性学习。它是适应未来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运而生的。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开始对本国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革,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传统的学科和原有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行。于是,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roject learning,(我国称之为“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这种课程源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杜威提倡“新教育”以来,美国中小学始终比较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他国家也在这方面表达了相同的认识。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它有以下特点:
1.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提出问题为先决条件,“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为讨论对象。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2. 研究性学习具有多样性,综合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也可以是多层面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某一话题,案例或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除了学校提供一部分现成内容外,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虽然来自于课本,但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相连,带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3.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探究性学习为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使学生能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成果的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它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合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高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综合性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5.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强调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失控。同时,要明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即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种价值观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观所在,是研究性学习始终应坚持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标理念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几乎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极高, 更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语言学习、知识运用的能力。“应试教育”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倡和运用研究性学习,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智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性学习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际的应用。英语学习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学生将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于社会与人类进步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会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认真、扎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作风。
3. 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4. 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在英语学习中,利用因特网来收集信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运用英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的精神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研究的成果,培养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渠道,使学生在分工和合作中学会共同生活;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四、怎样实施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素质教育。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在习得一种思维方式、了解一种世界观、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其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言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反过来,交往活动又改变着学生的交往需求、交往技能和交往效率。学生在“用英语做事情”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如何协调相互关系等等。同时,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可使不善言谈的学生发展言语能力,使孤僻、自卑的学生变得开朗和自信。再者,它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提高。根据英国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英语学习有利于提高人的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对青少年智力的早期开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否认,英语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要记忆大量的词汇,把握语法规则并在实际中应用,了解文化背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必须付出努力,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磨砺意志、发展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和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技能,来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用英语从事人际交往时如何协调相互关系等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性学习应整体设计目标,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新课标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把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通盘考虑,按三个阶段提出九个级别的培养目标,以保证各阶段课程的有机衔接。
以分级代替年级的要求,可以整体规划从小学到高中英语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有助于解决各地区英语课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不衔接、重复设课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实用性;既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多层次的英语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三)研究性学习应倡导体验、参与、交流与合作,强调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以死记硬背、模仿为主,学生学了多年英语,虽然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一到实际运用就难以招架,形成了“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局面。新课标力图改变这种现象,它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强调学生的体验、参与、交流与合作,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著名语言学家洛克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交际和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仅此而已,别无其他”。简言之,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在当前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创设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用英语进行对话,做游戏,扮演角色等,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互动合作中学习,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英语,培养语感,在自己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提倡研究性学习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人为本。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不能人为地为活动而活动,不能只注重形式,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
2. 语言、情景应真实、有趣。教师提供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以及语言形式要真实、自然、有趣,即要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如:用英语告诉学生如何种树,如何辨别各种交通标识等。
3. 活动设计应有层次和梯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活动中应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的活动中呈现出来,达到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效果,使活动具有多层次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4. 在动态中学习。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语言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5. 活动完成时应展示出结果。
(五)研究性学习应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
新课标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层次的特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首先,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尊重个性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外,还倡导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新课标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的提出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使评价体系除了具有基本的检查和选拔、筛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使评价具有了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
此外,新课标从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针对期末和结业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的改革提出:终结性评价考试应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同时,对听力测试、笔试等试题的制定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六)研究性学习应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教师仅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根据新课标精神,一方面,教师应广泛利用校内教学设备资源,如电视机、录音(像)机、VCD、DVD等音像设备,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强化视听两方面的信息输入;另一方面,要广泛挖掘校外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展览馆、外资企业等,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再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建立班级英语角、自办英语墙报、手抄报;与英语国家学生交笔友等。凡此种种,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6809.html上一篇: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探讨
下一篇:谈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