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建构概念模型,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模型、细胞呼吸模型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表述等。建构概念模型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辨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述能力。
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材借助一个理论模型来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见图1)。
该模型展示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等自然选择学说核心内容的相互关系,但出于让学生详细了解该学说的目的,该模型的内容相对较多,各观点之间的关系不明朗,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重新建构该学说的理论模型,学生经讨论后建构了一个新的模型,新模型内容简单,各观点间的相关关系明了,易于掌握。
二、建构物理模型,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与展示,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且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如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DNA分子的结构》一节,重在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建立DNA结构的模型。在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复习DNA分子的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及其结构组成,然后分发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模型,由学生分组建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模型,随后建构多脱氧核苷酸长链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脱氧核苷酸之间靠3?@-5?@磷酸二酯键连接,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P47~P48的阅读材料,知道当时沃森和克里克据DNA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应呈双螺旋结构,让学生继续建构模型。最后,再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到“DNA中碱基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信息,让学生修改完成模型。在建构该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悟DNA分子结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建构物理模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物理模型有静态物理模型,还有动态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内容,教师还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创造性开展这一活动,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制作了蛋白质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物质跨膜运输模型、有丝分裂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构数学模型,揭示问题本质
数学模型是指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曲线、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如“J”型、“S”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子代性状分离比等。数学模型建构的基础是数学方法,基于其学科交叉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逻辑思维品质,可使一些重、疑、难点化繁为简,既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材中涉及到构建数学模型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规律,呼吸过程中随氧气的浓度增加ATP、CO2的变化曲线,光合作用中随光照强度、温度、CO2等条件的变化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碱基与氨基酸对应关系,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种间关系,等等。
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可以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在建构过程中使学生能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的能力,便于学生迅速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建构模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和提高解题速度等都十分有益。此外,通过建构模型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增强其合作意识。模型的建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中都可以灵活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