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言以蔽之,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自我关怀的体现。具体来讲,它指的是社会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尊严、价值等方面的把握与领悟,还包括社会价值体系中对个性追求的总体概括。从它的定义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的。
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而言,人文精神主要就是缓解因为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带来的社会信仰缺失、民众精神迷茫而引发的社会性矛盾,也就是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民众文化意识的提升。进一步来讲,我们如今的人文精神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与当时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崇尚科学、追求自由、尊重生命、肯定价值”等。
二、现阶段高中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阶段高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诗歌,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
1.家国情怀
在我国传承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体系中,家国情怀是读书人一直难以割舍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另外,小农经济一直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使“安土重迁”成为了国人的安家守则,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背井离乡”。加之古代交通落后,回乡更成为一种奢望。因此,对于故乡的思想就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主题。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将这种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2.人伦情怀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人伦情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亲情自古以来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感情,它堪称人际情感的核心。表现亲情的著名诗句比比皆是。例如,表现友情的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表现亲情的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忠贞不渝爱情的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生命意识
对于生命的歌颂和赞叹,同样是古代诗歌中至关重要的主题之一。它蕴含了我国古代文化精英们对于人类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表现出对于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诗歌的功用在于“兴、观、群、怨”,也就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形式。诗人感觉到生命的宝贵,就要力争用有限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追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短几句,将这种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议
科学地利用语文教材中富有人文精神的古代诗歌,可以为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提供极大的助力。
1.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不仅数量浩如烟海,而且所包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孔子甚至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这足以表现出诗歌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俗语有云:“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诗歌教学中科学地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自己一定要对我国的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绝对不能“临时抱佛脚”,对于诗歌进行浅尝辄止、浮皮潦草的讲解,并将人文精神以“填鸭般”的形式同诗歌进行生硬地组合,这样做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国古代诗歌是充满感性的,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往往是诗人在灵感来临之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产品”。因此,教师要想使其成为人文精神培养的阵地,就要设法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将背景音乐与视图进行完美的结合,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之中。比如,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来渲染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文精神的渗透。
3.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诗词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教诗词的内容与体现的思想感情,而是要通过对这些代表性诗作的学习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使其在遇到同类的诗词后能够产生正确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要以鉴赏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例如对各种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对仗的技巧,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其今后人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诗歌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这种精神,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让我们的优秀人文精神得到顺利地传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