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目的
1、冲破学科边缘的现实困境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渠道,理应受到重视。但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因受到现代学科划分影响,语文学科受到了边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在理科班。理科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受实用主义影响,学习兴趣明显不足。实际上是向社会、向基础教育传递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语文不再重要。可以说是母语学科弱视的一种显性表现,母语教育的前途令人心忧。
2、符合课程结构的潜在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破学科本位意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已经成为不少教育人士的共识。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文史哲不分家,学科间就知识体系、思维模式都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语文与数理化的关系更多只停留于语文是基础,是工具,而没有意识去寻找语文与数理化这些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共生共长。
3、发展学生思维的理想选择
大量数理化作业,让学生没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语文素养低,语感很差。写作水平也就相应低下,总是苦恼于没东西可写。甚至不少理工科类的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论文居然都存在文句不通、表意不明的现象。
作为我国新课改支柱理论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可以分为八大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每个人相关智能的开发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无视个体间的特性,实施一刀切的教育是非常不明智的。数学学科已经开了先河,前些年就大胆进行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区分,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基础、思维模式,编定了内容深浅差异的教材,提出了能力高低不同的要求,进行了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考核方式,使一些文科生不因为数学学习不好而丧失进入理想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由此我想本着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语文学科具体教学时也可以尝试根据理科生的知识积淀和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群体思维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二、策略
1、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到理科生的思维特点,知识内容的讲授要更符合理科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比如在课文讲授过程中,要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理解赏析,重点更加突出,每篇课文使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两到三个句子有自己的深刻体悟和启发,而不是为完成所谓的目标对文章泛泛而谈。只有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有提高。此外,理科班语文课堂一定不能舍弃“读”的内容,理科学生普遍比较浮躁,渴求“一招制胜”的语文学习方法。这种思想完全要不得,语文教师一定要花时间以多种多样的“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养成吟咏体悟的好习惯,从而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写读等。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上要注重循序渐进,指导学生静心积累,厚积薄发,加强阅读与写作思维、口头表达训练。教师要从端正理科生对语文抱有偏见的思想,强调“语文是得基础者得天下”的理念,基础题知识训练常抓不懈,让学生有语文订正本,常错题要矫正,易误点要敲打,阅读写作寻规律,进行学法指导,答题应试技巧常点拨,平时习题训练提醒要运用理科的严谨细致思维,不忘文学鉴赏方法。课堂教学突出重点难点,力求高效,少讲多提问,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讨论,鼓励质疑和争鸣。教师需要在教学上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笔者在课堂上力图教出语文味,比如让学生参与朗诵,通过抑扬顿挫、急缓轻重、包涵深情、有节奏的朗诵,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触摸作者深藏的灵魂,拥抱文本蕴涵的思想;还有,好故事就是一把利器。如《长亭送别》讲到崔莺莺和张生长亭送别后,那段情意缱绻、恋恋不舍的文字就不去分析,而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古典诗词或者现代流行情歌能够刻画这种离情。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揣摩和分析咀嚼情感之美。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课堂动手动脑动嘴,活跃思维,好学语文。
3、学生课堂学习的审视
语文教学要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应该如何学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理科生对于语文学习功利心较重,认为与其坐下来听课还不如像数理化那样多做些题目。因此,教师既要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中,扎扎实实的进行课堂教学,还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说、主动想、主动写,提升理科生相对较差的语文能力。毋庸置疑,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规范、得体、准确、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能仅仅是听老师上上课,记记笔记,做做练习这么简单。课堂的学习效率还要不断的深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还要加强。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应该是基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为前提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究竟应该怎么学才能学的好,学的有效?教师可以组织时事演讲、微型写作、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树立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参与的意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