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高中语文早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早读目标定位过时。在传统的观念中,语文早读课就是背诵所要求背诵的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考纲内容为主,包括古诗词、成语、字词等。不可否认,背诵是早读课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早读课不应成为“背诵课”,其落脚点应该在“读”字上[1]。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更加向往自由,讨厌约束。在阳光明媚的清晨,将一群青少年困于教室,反复诵读古文诗词,这显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早读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二)早读形式单一。在早读形式上,大多数教师都陷入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早读自然是要求书声琅琅,但是在这朗朗的读书声,却不乏一些“有口无心”者、随心所欲者。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弄明白早读应该怎么读。就一般的早读形式而言,有齐声读、自由读、领读等。但这些早读形式都过于单调和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读的兴趣,早读课也就成了熬时间。
(三)早读内容局限。目前的语文早读内容大多集中于书本知识,鲜少涉及到课外的内容,就算有也仅仅是作为对课内知识的补充而存在。这一点在早读内容方面显然是不合理的。语文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而早读课就是语文知识积累的一个很好平台。早读内容局限就会将早读课“大材小用”。
(四)学生主动性不强。从早读的内容设定、任务要求来看,教师一般在早读课当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往往就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全新的教育观来讲,师生在学习过程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即“双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势必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早读课应该是学生的早读课,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读什么,怎么读,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和监督的角色,不能反客为主。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早读的有效性[2]。
二、对于高中语文早读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目标定位。师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早读重新定位,尤其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早读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背诵的任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早读目标应该少一些功利性,多一些艺术性,全面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定位。当早读减少了重复的背诵,枯燥的应试内容时,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提升,早读的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好转。
(二)提倡多样化的早读形式。早读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读有多种形式,个人朗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早读方式,以变化多样和出其不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有朗读的激情。同时,可以将听、说、写适当结合到早读的形式中去。让学生聆听他人的阅读,体会情感,进行对比;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让学生写下早读的感受和意见,甚至是进行一些简短的创作。总之,早读形式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尽量满足学生对于早读的期待和要求,为良好的早读效果奠定基础。
(三)拓展早读内容。早读内容应该贯穿课内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的储备、课程的要求,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早读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多添加一些课外的名篇,帮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精妙、情感的充沛,借以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眼界,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3]。
(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早读课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出谋划策。说到底早读是学生的早读,早读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因此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是合理的且必要的。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内容选择、形式确定等。总之,教师应该多尊重学生的意愿、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成为早读的主人。当学生充分投入到早读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珍惜早读这一学习的机会,提高早读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育改革逐年深入,高中语文早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明确早读定位、设置早读内容、创新早读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都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当然改进是需要过程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通过早读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