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分层次教学法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整合教育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实施创新化手段。在教师授课班级中,学生因为遗传或兴趣、或锻炼程度等,其心理、生理及体能等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就是为解决学生体育素质“偏弱”、“过强”的不均衡问题,科学考量学生个体特长、能力,并使其素质于各个层次里得到最大化发展。
1 教学目标设计中分层次教学法的应用
高中体育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必须首先设定统一的宏观目标,并分设不同的分目标,列出具体要求。教师要考量教材内容对本班学生之适合程度,在其深度、广度及层次设定上略作调整。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把学生体质情况、运动水平、体育素养及心理趋向等作为学生层次分类标准,划定3个层次,依次为优等生(A)组、中等生(B)组、后进生(C)组。根据不同的组别,教师制定不同的分期发展目标,包括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及个体目标等。
体育教学层次可依据不同标准而设定。同样我们也可以依据学生体质、运动素质等情况,并结合学生成绩考核,划定为4个层次,依次为上等生(A)组、中上等生(B)组、中等生(C)组、差异生(D)组等。根据不同学生情况,教师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上等生组,要求学生看考核须达到优秀学员标准;中上等生组,要求学生规范动作,积极争优;中等生组,鼓励其不断学习,完成体育课程基础性目标;差异生组,建立学习信心,以体育基础性能力为努力目标。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我们可以采用“升降级”机制,对学生付出给予适度肯定。这样不仅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营造了你追我赶的积极学习氛围。
2 体育训练中分层次教学法的应用
要在体育训练中执行分层次教学法,关键是在实践操作中要考虑到学生基本情况。训练难度要对应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否则将出现“吃不饱”、“吃不了”并存的尴尬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好课堂教育,并适度延展,将目标定位建立在能力基础之上。可以从教师示范、技能温习、实践体会等途径展开训练内容,并自然过渡新内容。
比如,在高中体育关于前滚翻的内容传授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对教材情况进行科学定位,并据此给不同层次学生设定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让他们能都在训练中得到成绩肯定。简设如下:
A组:最高目标――对动作要领要吃透,并在训练中能够高标准完成。
B组:较高目标――对动作要领要理解,并能团身完成连续性4个左右前滚翻。
C组:中级目标――对动作要领要了解,并能团身完成连续性2个左右前滚翻。
D组:标准目标――对动作要领要了解,并能团身完成单个以上前滚翻。
在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及时追踪,并能够在适度原则下,调整学生目标,争取在不挫伤其自尊心、积极性基础上完成动作目标。
当然,在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训练中,教师要添加辅助式、引导性训练内容,合理安排各内容训练次序,督促其反复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梯度层次的不同阶段,融入创造性的训练内容、方式,也可以创新动作要领及方式,使得训练更加丰富化。训练行为要及时受到教师关注,并形成学习反馈式评价。在此基础上,设定下一层次的教学训练目标。
3 训练评价中分层次教学法的应用
高中体育教学更需关注学生特长。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发掘学生闪光点,让其在训练中有信心参与,也在收获中得到自我满足。在教学行为中,教师必须及时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跟踪式、综合型合理评价。教师要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训练评价方案及指标体系,要保证评价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原则基础上,让不同学生对应不同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评价行为个性化、科学化。例如在上部分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即可采用不同的组内规则,来激励相同层次的学生互相比拼,共同进步。
A组:以80分为组内合格线,其上又分为若干档次。要求学生规范、完美地达到动作要求目标。
B组:以70分为组内合格线,80分为组内优秀分。学生如能达到80分,则下一个学段可晋级到A组进行学习。
C组:以65分为组内合格线,70分为组内优秀分。学生如能达到70分,则下一个学段可晋级到B组进行学习。
D组:以60分为组内合格线,65分为组内优秀分。学生如不能达到60分,可降低难度进行评定。对于暂不能在难度降低情况下完成,此次不做评定。
如此的分组,会让学生在亲身的参与、体会中,逐步感受到自身进步所带来的满足感。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鼓励、兴趣的引导及培养,价值很大。科学、合理、完善的体系也让体育教学更加简单化、实效化。
4 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法科学合理,有效可行。分层次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教学设计主体,以学生学习兴趣等为教学源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实际。学生在量身打造的方案中看到了自己进步,看到了学习价值。这也促进了高中体育教学的实效化发展,体现了现代体育改革的优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028.html下一篇:多元智能论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