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39-02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采用,都总是让教师感到头疼。古诗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说文解字,打开理解之门[SS]
众所周知,古人写诗历来讲究“推敲”与“炼字”,讲究用笔简省、凝练。[1]正因如此,学生读起古代诗文来才会感到费力。所以,在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要把字词放在重要的位置,落实好字词,就等于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一把钥匙。但重视字词并不等于以往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是只讲重点的、对诗文的理解和把握会造成一定难度的字词。其他的内容还是要主张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自己去解决。这样的做法既照顾了文本解读的重点,又顺应了新课标关于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促使学生学会自己解决古诗文中一些不太难懂的字词问题。古诗文中哪些字词应该列入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重点的虚词
以《短歌行》为例,诗歌中出现了“何”和“以”这两个高考规定掌握的虚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把这两个字作为字词疏解的重要内容。在诗的第七句出现了“何以解忧”这样的特殊句式,所以在讲解“何”字的意义时可以结合这个具体的例子补充“何”的几种特殊用法,这样的解字才算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而在讲解“以”字时中,则应该点明在“慨当以慷”句中,“以”是无词义的。
二)活用的词语
这类词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学生知道这些词的正常词性和意义,但当他们将这类词的正常意义套入文本中时却发现读起来不通顺,前后矛盾。因此,产生活用现象的字词也是古诗文教学中应该考虑的教学内容。如《短歌行》中“对酒当歌”的“歌”、“乌鹊南飞”中的“南”,以及“天下归心”中的“归”都是词类活用。“歌”在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唱歌;“南”是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向南;而“归”则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这些都是教学中应该考虑纳入的内容。
三)通假和古今异义词
这类字词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可能会因为发现不了通假中的本字或把一个字的今义误解为其古义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文。在《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的“掇”本应读duō ,为采摘的意思,但在此因为通“辍”而读chuò,解释为停止。
而诗歌中的“人生几何”中的“几何”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是几何学的简称,但在诗歌中应解释为多少,而“去日苦多”中的“去”也不是现代汉语中“往”“到”的意思,而应解释为古义的“离开”。
二、由文见意,领悟文本之妙[SS]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时篇与篇的教学基本是大同小异。而这却易导致一篇文章的独特性被忽略。教学内容的确立主要是以文本为依据,只有抓住了文本独特的教学内容才能充分体现文本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诗文的独特性不仅在于文本的文体特征,也在于文本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方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两点。仍以《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在文本的独特性上体现了以下两点:
一)诗歌体裁形式独特
在诗歌的体裁形式上,该诗与以往学生经常接触的五七言绝句或律诗有较大区别,这是其独特性之一。该诗每句四个字,一共是三十二句,从结构上看与格律诗相近,但对节奏韵律的要求又没那么严格,这种诗歌体裁叫古体诗,而且是一首长篇的古体诗,教师可据此适当地补充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二)情感表达的手法巧妙
该诗的另一个独特性是其情感表达的手法巧妙。阅读该诗可以发现诗歌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把人才比喻为明月,通过问运转的明月何时可以停止来表达希望人才能够留下来的愿望,再如用乌鹊南飞来比喻贤才投主,借此向贤才发出邀请,希望贤才来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重点不在于每一个比喻的本体喻体是什么,而是要理清文本中的比喻用法之妙。诗歌中用“明月”“乌鹊”等意象比喻贤才,全诗没有出现“贤才”二字,但又处处提到贤才,通过这一连串意象的铺排来展现诗人对人才的思慕,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希望贤才来投,表达出诗人对贤才的强烈渴求,比喻手法的运用也让全诗更加生动,更有韵味。
除了比喻,诗歌中还大量使用典故,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都是用典。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用典手法照搬典故的意义不同,诗歌中有的用典是对典故的活用。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该句典于《诗经?郑风?子矜》,原本表达的是对情人的爱慕之情,而在诗歌中作者却把它活用为对贤才的思慕,这是其一大特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关注诗歌化用的典故本身,而应该关注典故在诗歌中所起的独特作用。该诗典故的巧妙运用含蓄地把作者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这是教学中应该关注的。
有些文学作品,其主要价值是精致、新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给人很高的审美享受。学生阅读这类文学作品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懂不懂”,而是“不喜欢”,不知道作品“好在哪儿”,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好”,不知道“这里我能得到什么样的艺术享受”等。[2]古典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类文学作品,而教师在备课时更应关注对“美”的引导,把美之所以为美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诗歌的审美独特性。
三、知人论世,感受文本的文化价值[SS]
学习古典诗文,不仅要学习其“字字见真章,词词有深意”的炼字技巧,也不仅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应该教会学生从文本处感悟作者魅力,陶冶文化情操,升华情感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3]
还是以《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的学习并不只是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有多好,好在什么地方,它的更大意义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领悟的是作者志在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气魄,应该让学生对曹操这个人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诗歌,冲破诗歌表面的消极迷雾,去深切感受诗歌蕴含的强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霸气,让学生通过领悟诗歌之情进而去领悟作者曹操,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050.html上一篇:浅析高中生英语写作的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