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各种典籍、图表、碑文、笔记,图画等[2]。从种类上可以分为原始史料(也称第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分为实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一般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音像史料和口碑史料五大类[3]。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4]”那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中就有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在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薄弱。而史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图片资料,实物史料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总结能力;影像史料可以培养学生对图像,语言,动作的理解接受能力,在较短时间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拓展思维能力的案例
1.文言文史料,是教师较多运用的材料,也是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一种史料,选取合适的史料,并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较好选择,如在讲述丞相权利的变更时,提供以下材料让学生分析:
史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史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重,千端万绪,须和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史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想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史料四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对这样的一段文字,学生应首先看史料中标明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到一篇出自《贞观政要》一篇出自《南雍志》,学生不知道后一篇处于什么时候,那么看后缀是明太祖语,这要就可以从中得到朝代分别为:秦,唐,宋,明。
获取关键词是取得信息的另一条途径,关键词怎样获取,那就要看材料中出现最多的词和多则材料中共有的词,以上材料中都有一个共有词:丞相,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这四则材料讲的就是丞相,再细读就可知,讲的是各时期君主对丞相的态度,这样就可以明了史料给我们的信息,学生也学习到怎样分析和思考材料。
2.图片史料是当前教学和考试过程中常出现的史料形式之一,这类史料较前一种来说要好理解,但图片的展示必须给予学生背景提示,否则难以获取正确信息。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能力
《普通高中来说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二)对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案例
1.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史料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教师讲课时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得当,可得到正确的答案。如关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方面的推理:
大前提: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推行小农经济,资产阶级发展商品经济
小前提: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结论:封建社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这就是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2.史料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由于学生面临升学,所有精力都集中于学习,对课外知识掌握较少。而史料的阅读,接触都可以使学生获取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
三、史料教学中注重的原则
(一)逐句讲解,简明扼要
高中历史教材在文字中穿插各种图文史料,对于这些史料,教师要根据重难点引导学生领会,理解,并作出思考,读出其深层的有效信息。
(二)补充史料,把握深度
补充课外材料,教师要浅入深出,逐层递进,不要让学生一眼望去就觉得很难,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论从史出,坚持原则
现在课本上很多内容都被省略,只有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补充史料给学生做教学铺垫,让学生自己从中得出结论。
现在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鉴别和分析史料,从中推出自己的观点,进而认识历史的本质,形成积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