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新课标既包括教师“教”的手段,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它要求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活动为形式,以具有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来实现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审美教育作用。所谓“教无定法”,笔者试提出五维匹配法作为高中音乐课教学方法运用的新法则。
一、状态匹配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状态是第一位的。学生的状态应该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首要因素。例如发声训练,高中生大多处于变声期,因此教学方法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大音量、高音域。试想,变声期脆弱的声带在大音量高音域的训练中很快就充血肿胀发不出声音,如同灼伤一般疼痛难忍,学生又怎能产生美的享受,又怎能对声乐、对歌唱产生热爱?因此,应该以学生的状态为中心,合理运用气息控制、共鸣位置和喉头放松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以音色优美为终极目标的正确的发声理念。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轻声演唱的方法,注意气息和表情,让学生愿意歌唱。
二、目标匹配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无疑要匹配教学目标。例如“走进舞剧”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音乐对舞剧情节的推动和感情的烘托。为了匹配这个目标,可以首先播放舞剧《天鹅湖》的无声视频。学生一般没看过无声的舞蹈视频,因此一定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猜测和议论。再对比播放有声视频,学生即容易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产生艺术欣赏的“高峰体验”。 这样教学目标“乐是舞的灵魂”就能够水到渠成的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内容匹配
内容匹配是指选择教学方法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例如“奏鸣曲式”的教学就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它是一种运用多个主题进行对比和变化来表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大型曲式结构。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先让学生描述梁祝的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对应关系;继而结合力度、速度、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等理论分析工具来对音乐表现畅所欲言。最后,总结提高对“奏鸣曲式“的理解和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把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前后匹配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不能对学生已有的基础置若罔顾,也不应该对其今后的发展漠不关心。因此前后匹配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歌唱基础非常有限,这时候教师如果一味拔高,灌输高难度歌曲的演唱技巧,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歌唱方面的训练方法应该从短小简单,琅琅上口,音域较窄的歌曲开始,选择如“感恩的心”、“猜调”、“茉莉花”等,让学生在感官上享受到愉悦,情绪上激发对音乐对美的热爱,引导学生正确的音乐理念。这种理念应该是感官、情绪、理性三位一体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演唱基础,又有助于学生将来在理性层面掌握和巩固演唱的方法。
五、条件匹配
教师要对学校、班级的特点,对教室、教学设备等条件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的考虑,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强化学生的“课堂粘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进行音乐欣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杯美酒》。歌曲旋律简洁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大多数学生都很容易快速开始跟唱。同时展示维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图片,学生即刻听得仔细看得入神。然后发挥我校乐器比较齐全的教学条件,用手风琴伴奏走进同学当中来,和同学们围成一圈模仿新疆舞蹈,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六、结语
前文分别论述了状态、目标、内容、前后、条件等五维匹配在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五个维度辩证统一,因此教师需要全盘考虑综合运用,使得五个维度都能够达到最优匹配,此时五维匹配度综合度最高(如下图),既教学方法达到最优。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性复合体。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五维匹配法”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积极展示个性和创意,提高音乐素养,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生命成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391.html上一篇:浅析普及高中舞蹈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