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说过:“必须在基础学校和高等学校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伙伴关系。”高职院校应有这种意识,探索与中学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做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要的成功衔接。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大差异,新生多有不适应,因而,为准备升学的高中生设立预备期,进行相关的适应衔接教育是现实需要。
一、高中与高职院校的区别
(一)高职院校与中学管理模式不同,学生需要适应从他律到自律
高职院校与高中交集不多,高职院校不了解新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能力缺乏全面认识。由于中学的教学课程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单一,课堂讲授为保姆式的教育,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强、容量大、教学进度快、教师授课方式多样。高职院校提倡自主学习,课余时间自己安排,对培养学生正确时间观、价值观的管理与指导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思考,形成高中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断裂状态。
(二)学生在校生活环境的差别
学校是一种文化环境,在无意识中感染着学生。高职院校校园生活的环境,其影响超出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场所这一层面。高职院校学生上课较为分散,活动也多样,他们大多数时间难以集中,社团组织、宿舍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基地。高中主要是走读,就是住校,也会每周回家,家庭的影响很大。
(三)学校教育目标不同
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管理方式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高中教育的教育目标是通才教育、基础教育;高职院校教育属于专才教育、职业教育,阅历越高,越发明显。高中生和高职院校生的生理、心理差异大,因此教育方式差异很大。中学教育管束较为严格,以被动学习为主;高职院校学生寻求自主空间,思想活跃,管理较为宽松和自由,学习方式主要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高中与高职院校新生学校教育和管理脱节,大部分学生有获取指导的需求,各方管理要形成合力,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上做好校内外的的衔接与有效整合。
二、从文化形态学角度进行体系的构建
高中和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应从高中课程改革、学生思想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分别从物质、制度、价值三个层面对高中与高职院校体系进行构建。
(一)物质层面
1.精心策划学生高职院校校园环境。环境是无声而又在不知不觉中显效的特殊课堂,对影响人、塑造人具有综合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通过精心策划校园环境营造育人氛围,通过精心设计及步局合理的校园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以净化环境、美化心灵、营造校园文化,树立社会责任为重点进行建设,使学生生活在安全、舒适、育人的环境中。
2.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网络系统。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的采集、分类、存储、分析和使用,建立学生管理数据库,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财产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档案、规章制度等建立为信息库,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和评优选先等工作结合,逐步实现对学生信息的定性和定量评估,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掌握动态,无论在校内校外,管理不受地域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积聚和共享。
3.专业教育根据高中进行定位,加强高中教育与高职院校的衔接。加强与高职院校教育的衔接,探索在高中开设高职院校选修课程,在高中阶段学习部分高职院校内容,提前尝试,不断修正,逐步适应实现无缝对接。抵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非理性行为。高中学校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在课程标准要求下,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兴趣,尽量多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助于选择发展方向。高职院校有义务、有责任给予新生指导和帮助,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指导,促使他们尽早地适应新环境。
4.建立高效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努力提高管理者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领导者首先要增强责任感,要有务实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聘有经验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员,负责高中与高职院校内的卫生、纪律、安全、适应性、企业素质、职业道德等的教育,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教师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高职院校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的内动力,提前引导自主管理意识和职业规划的自觉性。
(二)制度层面
1.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制度建设有利于高中与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一套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高中与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约束力,培养良好习惯有重要作用。借鉴规范机制,对高职院校新生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规章制度上要注意与高中相关制度的衔接与过渡,同时要考虑到高职院校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保证必要的学习、作息时间。 通过制定弹性时间表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作息时间。为了帮助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顺利过渡,更好地指导新生的学业,可建立课后答疑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坐班为学生提供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2.建立高校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制度。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提供辅助的学习材料,通过网络注册自己在何时何地参与辅导,并把教师是否参与辅导课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组织深度的学习和加强师生间交流。作为高中与高职院校都应设计相关课程,帮助高中毕业生顺利地实现由高中向高职院校的过渡,建立网络管理机构,配备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开展丰富健康的网上活动,教师通过网上交流与监控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作为高职院校要建立与对应高中的沟通渠道,尤其是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向外界宣传自己,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可以向学生寄送有关专业的资料,提早告知专业对其的能力要求,以便学生提早准备。加强网站建设,及时更新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等内容,使之为想了解它的高中生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
3.建立学生伙伴志愿者或服务参与机制。建立一支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志愿者队伍或服务队,这不仅是一种管理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如通过签订衔接协议、教育计划衔接、课程合作等重要途径,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伙伴参与、彼此互助互帮的机制,最终使学生受益。
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学生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高职院校应主动去做,通过咨询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为不能适应的学生提供支持。高职院校应主动向高中索取有关高中教育、高中学生、家长的信息,通过设立高中生咨询机构,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使学生了解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
(三)价值层面
高中教育与高职院校建设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并施行融入学生具体生活实践的德育原则,这对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层次,树立学生自立、自主、自强意识,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意识、现代生活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1.高职院校精神观念认同。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养成独立学习能力,以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应加强高职院校新生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新生由于自学能力较差,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不能适应。如条件允许,应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一年级的教学,同时由教师自主安排答疑时间和地点,加强课余时间的辅导环节。
作为高职院校,就培养学生的问题举办论坛,定期组织大学的专家为中学生开设讲座等向新生传递大学精神、大学功能教育的认知,避免学生对高职院校识读的偏颇。作为一名高职院生要知道自己的任务、使命、理想所在,以防失去方向。中学教育和高职院校教育衔接还有很多障碍,需要不断探索。中学与高职院校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积极为学生成才发展提供鲜活信息。
2.以夏令营、母校情等活动为载体,营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举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等。另外,要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屋内装饰设计等等,扩大高职院校生的知识信息,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人文素质,陶冶审美情操。
邀请大批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来校观光,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印象,增加彼此了解和感情。高职院校为录取优秀的新生,也要注重宣传,邀请高中生来校一日游,观赏大学生的才艺表演,聆听高职院校的课程,直接感受高职院校校园生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407.html下一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