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引 言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在知识的感知和获取能力上已远远超过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正待形成。因此,高中音乐教育的施教者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应打破常规,用更加前瞻性的眼光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验美、辨识美和创造美的高层次审美,并在他们对待人生、探索世界、创造价值的人格修善上起到积极作用。
“新课标”是适应当前高中音乐教育而出台的战略性方案,其性质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这就意味着高中音乐课程不能简单的以乐论乐,而应该把音乐放置到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中进行更高层次的阐释,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同时,从音乐这一“小”片领域中获得足够多的不同特质的文化信息,从而做到以乐传道、以文传道。
一、传播音乐文化,完善学生人生观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精神而重新修订的,各个单元的内容设计蕴含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家、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其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可谓旗帜鲜明,开篇就探讨音乐对培养人生观的重要性,其心可昭。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就是生命个体对人生的看法,它关乎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学生的人生观尚停留在朴素的认知阶段,他们对未来依然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缺乏实质的历练和感悟,那么音乐在欣赏的同时是否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呢?
实际上,我们从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的各个单元中都可以找到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演绎性阐述,在音乐欣赏的同时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授课内容的导向要远远超过欣赏的价值本身。例如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课堂设计中,可先欣赏陕北地区的信天游,有针对性的选择农民歌手阿宝的演唱作为视听资料,因为阿宝在国内民歌界具备一定知名度,他鲜亮的舞台背后却印刻着众多挥之不去的草根阶层的艰难奋斗历程,他的歌声完美的诠释了陕北民歌的真谛,粗犷奔放、高亢明亮之余还夹杂着些许的凄美。施教者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完全可以从陕北民歌的这种凄苦又奔放的特点去解读阿宝,一个陕北贫苦地区的放羊娃在艰苦劳作的同时不放弃追求歌唱与舞台,屡遭失败任坚忍不拔,最后实现愿望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这种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本身就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也说明了陕北地区音乐性格与其人民骨子里的精神是相联系的。再比如说第三单元《鼓舞炫动―丰富的民族乐器》第七节《丝竹相和》,在欣赏江南音乐时可以选择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作为代表,让学生在这首作品中感悟号角式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然后对刘天华三个不同时期的二胡作品如《病中吟》、《月夜》和《光明行》作对比来阐释其在不同人生阶段上的不同追求。从《病中吟》中可以找到一个对国难当头又束手无措的个体形象,从对《月夜》的赞美中折射出他当时归隐田园、蓄势待发,在《光明行》的阔步前进中又可以看到他的英姿飒爽、奋斗不止,从困惑到归隐再到挺身而出,这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人生画面,教育者完全可以以此为典范与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探讨,不仅会使音乐鉴赏的过程更加饱满,对音乐家和其作品了解的更为透彻,还能对他们模糊的人生观有一定认知。
音乐是文化的音乐。音乐鉴赏的“赏”是让学生体验和感知美的存在,而“鉴”则更加困难,将文化常识融入到音乐鉴赏当中,毫无疑问会增加学生对音乐风格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评价能力,传播了文化,又对其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正面的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二、传播多元文化,修善学生的世界观
世界是多元的,音乐文化亦是如此。在人音版音乐欣赏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既有中国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近代音乐、红色歌曲,也有来自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音乐,其中欧洲音乐涉及面更广,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属于西方音乐的巴洛克时期,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属于古典乐派到浪漫主义时期,第十一单元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属印象派,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属于二十世纪新音乐,第十三单元《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属于现代流行音乐,可以说整个西方音乐史在教材上都已经完全体现出来。如果再仔细研究一下教材我们会发现中国音乐在教材中独立出现了七章,西方音乐独立的出现了六章,从中不难看出对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是这一教材的基本立意所在。在世界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育者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历史,认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对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有极大的裨益。
如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呢?那就是让学生感知历史,在历史中认识文化,认识世界。以西方文化为蓝本来对照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培养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可行途径。在人类文化进步史上,宗教是一个挥之不去也无法割舍的话题,中西方的文化历程与宗教密不可分,但西方的宗教文化影响了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如第七单元第十四节《巴赫》,在带领学生欣赏《马太受难曲》的时候可以以“马太”为原型讲解西方宗教的历史,从犹太教到公元一世纪西方基督教的产生,从两希(希腊、希伯来)文明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中来解读17世纪巴洛克伟大音乐家巴赫音乐宗教性的庄严和肃穆,在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讲解贝多芬和肖邦音乐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两位作曲家的宗教音乐作品跟学生探讨西方音乐家的宗教情结。在欣赏两位作曲家作品的同时可以以历史为导向,谈谈18、19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对他们创作的影响和对西方历史的影响,在第十二和十三单元又可以谈谈新古典主义哲学和商业革命带给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为基础,从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李叔同、萧友梅等人的歌曲中让学生感悟中国近代史的艰难与困苦,在《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十六单元)的红色歌曲中感受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还可以分析这一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家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白中西社会历史的进程不同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渗透和差异,让他们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来审视和正确对待这种不同,以“求大同、存小异”的眼光来看世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也为人生观的树立提供指导。 三、宣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当前社会急遽转型时期,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是新一代青年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把民族文化发扬广大,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内在的历史、文化机理,才能培养其民族情感、爱国情怀。在音乐鉴赏课中要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文化继承的态度。在对待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西学东渐,关于这些问题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许多切入点。
在第二单元《独特的民族风》一节中,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民歌有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这几个民族的民歌都别具特色,蒙古族民歌的长调以及民族之魂马头琴广播四方,历史悠久,而且蒙古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就有所交汇(元代)。藏族和维吾尔族分别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和西南方,藏族民歌长袖善舞、与天比肩的高远和维吾尔族民歌的炽热泼辣源自于两个民族所处的不同地域及宗教信仰带来的影响。对这三个带有典型音乐风格的民族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对其历史和文化作简单的介绍,对他们在民族文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给予解释,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一脉相承性和在文化上的共生共存性,加强学生民族团结和建立文化大国、世界强国的意识。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应以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为依托,在欣赏京剧的同时,讲解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和世界三大戏剧形式之一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地位,以及梅兰芳京剧艺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正确的民族观是树立广义价值观的基础,而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个体价值观也会更加明确和生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对青年一代民族观的培养,音乐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合理周全的培养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应从多方面考虑,抛却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危害,从大民族、大文化的背景出发认识中国多民族共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确立独树一帜的意义。
结 语
“新课标”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式而制定的高中音乐教育新举措,它既是对前期音乐教育工作的总结和修正,又是对新时期音乐教育的指导和规划,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培养目标、过程与方法的各个层面。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设计以此为中心理念,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各个章节当中,由古至今、由中至外,包罗万象。高中音乐教育者应该充分学习“新课标”中的人文精神,以教材为依托,在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把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列入课堂教学理念中,为建立文化大国和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419.html上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
下一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