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积极向上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积极、健康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一、打造一支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积极心理学认为,有明确、具体而长远目标的人将活得更幸福。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都十分重视自我目标的实现。教师也一样,也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这是新时代条件下对教师新的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导师的必需条件。
重视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就要大力倡导并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积极心理学理念。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如外聘内请各科课程教育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优秀班主任等举办讲座、组织各类校级竞赛、开展教师趣味运动会等,充分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有效开发教师各方面的潜能。
重视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就要关注教师的积极心理体验,重视教师自身积极情绪的培养。教师只有关注自己的情绪成长,培养积极快乐的人格,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教师要努力改变看待学生的视角,不要总看到学生的不足与问题,而应该学会用健康的心态研究学生积极心态中的各种因素,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因素开展培养和训练,从而促进自身乃至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
重视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学校应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责任感强、具有积极心理学新育人观念的班主任队伍。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如邀请高校教授、专家来校讲座,组织班主任定期参加校外培训,在校内建立“班主任沙龙”和“班主任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学习讨论积极心理学理念,分析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个案,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让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
二、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领课堂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必须积极倡导每一个教师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领课堂教学,用态度、情绪诠释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到积极的人际关系,体验到内在的成长动机。
1.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教育部要求全国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心理活动课,由专、兼职心理教师执教,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综合运用心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采取讲授、讨论、辩论、演讲、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系统教学。应该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构建必修课、选修课、主题性讲座、团体辅导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充分吸引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进来,另一方可以会给学生带来充分的幸福感体验,带给学生找到幸福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参与活动课的热情,使之产生相对持久的心理动力。
2.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领学科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形成技能,还要向学生阐明知识获得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才能够自觉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生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存在“心理场”。它是学校人际关系共同组建的文化心理共同体,由文化、制度和心理环境等组成,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消极的“心理场”会使学生的思维抑制,班级气氛沉闷,学生消极抵触;积极的“心理场”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班级气氛,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1.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契合学生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生活。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读书征文比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各种纪念日还可举行文艺节目汇演等。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育人,也可以毁人。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幅标语、一尊雕塑,都是一种文化、一道风景。无论设计者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有这种存在,它就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人、熏陶人、教育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境界;而设计者有心设计的“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的一块告示牌(石)、“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走路放轻脚步、彰显你的文明”等走廊标语,以及文明用语标示牌等,是另一种境界,都是学生健康成长、文明成长的文化条件。 四、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002年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最佳状态,取得最好的绩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通过创造快乐,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创造出积极的生长环境,使学生在更加积极的空间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1.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利用校报、板报、手抄报等,向老师和学生介绍心育理念、心育方法和自我教育措施;树立“每个老师首先应该是心理老师”的理念,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坚持每周一次(节)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建议由专职心理教师担任,以活泼自如的教学方式、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富有时代感的课堂内容、畅所欲言的课堂规则、轻松而有意义的活动设计,使心理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
3.坚持开展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以书信、面询、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每天安排心理老师在心理咨询室值班,为学生排忧解难。针对毕业班学生,以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开展考前复习策略指导和应试心态调整的团体辅导;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诸如走向自信、青春期教育等团体辅导活动。
4.强化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由专、兼职心理老师向家长介绍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相应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如面向初一的学生家长做《小学与初中的距离》报告,从生活、学习、心理状况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中学与小学的区别,家长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而要帮助孩子共同完成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
5.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和班级心理状态周报制。每班设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定期参加培训,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密切关注本班的心理状态,每周五上交报表,心理老师审阅,对学生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并在第一时间汇总相关情况,交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把涉及学校管理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相关领导,以便及时处理,需要心理干预的及时介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班级重点关注对象登记表”,对有抑郁倾向、冲动性格,包括特殊体质的学生做详细登记,班主任密切关注,心理老师倍加留心,主管领导心中有数,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