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解决高中生写作质量普遍低下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己经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共识。要解决学生阅读无法转化为写作能力问题,语文老师应该做些什么?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力求通过阅读夯实学生的写作底蕴,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习得写作知识,将写作技巧内化,最终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1 在阅读经典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激发真情
对美的感知能力,既有先天因素,更需后天养成。教科书所选篇目大都是中外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1]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被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等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利”与“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能让学生在情感震撼、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又比如,教材中北宋柳永的词《雨霖铃》,可从这首词中体味到友情、恋情、离情之美;《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又让人感受到震彻心扉的国破家亡的悲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有感性的体悟,也有整体的感知,可以读出作品的美感,品出作品的美质,提升审美情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提升作文的思想深度,“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课标也就能顺其自然得以落实。
2 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宝库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要占有充分的素材,占有素材的方法很多。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等等。[4]但是对承受学业和考试压力的高中生而言,最有效的占有、积累素材途径莫过于阅读。
高中生的阅读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课内阅读主要是教材的运用,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高中教材所选的阅读文段,其中不乏是文学经典,比如《论语》、《史记》、《红楼梦》等,这些文章其实特别有韵味,文学底蕴丰厚[2]。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相同题材的素材进行归类积累的素材宝库线条清晰,这样可以做到写作时信手拈来的驾驭素材。尽管如此,只是关注课内阅读还是不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突破“以课堂为全部、以课本为所有”的局限,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它们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之源。
3 积极创作,实现读写能力转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己明确规定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大类的选修课的教学,特别突出了阅读与鉴赏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3]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生写作大多也从模仿开始,模仿作者的谋篇布局、结构技巧等,若能在模仿中逐步将优秀的写作技巧换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就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4]
如何才能把别人的表达方式技巧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观察、研习、仿用,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篇章里的人物形象非常经典,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很鲜明:抓住人物特征写外貌,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各种描写手法写人物形象,借助环境描烘托人物性格,多个侧面展现人物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通过阅读经典的篇章得到丰富的写作技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和题目,引领学生进行相关写作训练。我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让学生进行故事结局的续写,在《桥边的老人》阅读中设置第一、第三人称的老人心理描写,在《安东诺夫卡苹果》教学中进行场景描写的训练,效果都很好。一名学生在进行场景训练中,这样写到:
雨后的天空灰蒙蒙一片,天空上的云朵像一团团令人作呕的黑棉花。雨后的街道,表现出一种破败、萧条的迹象。路边的树木倒是接受了一场洗礼,不似平时的颓废,白桦迎风而立,垂柳低首摆尾,风过处,一阵“沙沙”的响声,让周围的世界更显安静。忽然,一缕橙黄色的光穿透灰败的天空,仿佛太阳神阿波罗闯进了天地初现的混沌时期。慢慢的,黄昏的阳光,让天边的云朵像火一样燃烧起来,而光线打在树叶间隙时,让人感觉亦真亦幻。(《雨后黄昏》)
总之,实现读写能力转化的策略还有许多,以上的几点只是管窥蠡测的几点见解,在现实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513.html下一篇: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