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从1982 年 9 月,教育部在北大附中、北师大附中、清华附中、复旦附中、华师大附中五所中学开始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开始,到 2000 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将课程名称由“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程”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 “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全国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热潮,校园网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各项工作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再到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标准》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实施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积极讨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出不少成功案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透过形形色色的热闹表面,其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高考是风向标,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会以它为标杆,朝它努力,在高考这个强有力指挥棒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不被重视,学生更多地是把这门课当成了“休闲课”、“上网课”、“自习课”,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是戏谑地把自己称作“多员化”教师:集教务员、打字员、维修员、电教员、教员(最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于一身,并且“权限极大”:“学校里除220V的高压电不管外,所有与电有关的事都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才能闯出一条生路,充分展现学科设置的意义,实现老师们的职业价值?这成了始终悬在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心头的一片疑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五个基本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这是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价值非常全面的描述和概括,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其中所占份量也尤为突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普及,信息素养日益成为我们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结合现在的教学形势,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除了要配合学业水平考试完成既定的知识教授以外,本学科的核心价值还是要定位于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通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彰显其学科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1 凸显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素养中的主导地位
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文化,而信息技术则是它的一种工具。要具备信息素养,无疑要涉及到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但却不一定非得精通信息技术。况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操作也越来越简单,正朝着成为大众伙伴的方向发展,力图为人们提供各种及时可靠的信息便利。因此,信息素养的高低,更多地是取决于人们的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要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免疫力,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 通过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孩子并不喜欢你给他的东西,无论你教他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兴趣来源于学生的本能和经验”。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用心揣摩学生的兴趣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自有知识的学习,而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与他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让学生把技术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信息素养中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
3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科魅力
信息技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信息技术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更取决于信息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责任重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加强自我提升。要抓住各种时机,借助各种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让每一个教学单元做到小而精,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特点,选择、加工和使用信息素材,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实、充满魅力。
总之,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只要我们正视现状,积极纠正不足,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课程开展的首要位置,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一定会健康、稳步走向成熟,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519.html下一篇:浅谈怎样学好高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