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并非是法治国家,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能力和思想,需要从历史教学中开始。首先,培养高中生法制意识是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国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把“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培养法制思想的重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的懵懂状态,对于法律的认识相对模糊,成为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要求实行法治,法律为社会的治理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更快更好的增强国家的法制管理,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高中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教学中贯穿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为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培养高中生的法制意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的进步,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除了学习知识,就是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法制思想养成基本的法律素养,对于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青少年对于法律的了解,是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较为复杂,将法律知识进行普及,对于降低犯罪率有着关键作用,法制思想的培养也能引导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法制意识培养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方面都提到了法,通过故事和案件的方式展示在学生的历史课本上,高中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初级中学来讲更为详细,法制教育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历史教材中中国近代宪法,如《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体现了我国在法治道路上的进步。学习世界历史时,最早的西方社会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一些代表学者最初强调人权,如法国的卢梭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学说,都是为后期的法律法规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我国的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权能分治”等思想,也是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历史教材中对于公民的自由权和主权在民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修正案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1848年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强调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都是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注意对法制意识的培养,拓展更多的法律法规相关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传授方法
课堂传授方法较为普遍,具体通过对书本内容的拓展,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开始老师和学生要订下学习本堂历史课的目标,结合书本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对揭示法律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形成法律概念。通常在课堂传授法中运用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透过历史现象的讲解掌握事情的本质,为培养法制思想做铺垫。
(二)实践教学方法
历史课是一个吸取以往经验,探索实践发展过程的地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紧靠书本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不能真正的掌握法律相关的知识,法制观念也相对薄弱,将历史教材中关于法律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开展相关的辩论赛、报告会等活动,历史教学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思想。
(三)情景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方式需要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呼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能更好的养成法制观念。针对抽象的历史课本,老师要将其转换为直观的内容,举出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法制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总的来说,法律知识的普及对于高中生教育非常重要,学生养成了法制观念,对于自我素质修养的提高,行为的约束有着关键作用。学生作为未成年群体,是弱势的一方,如何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向。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到的法律法规知识,重新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将法律法规作为规范自我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指标。高中历史课堂对于学生法制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节课,而是完整的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制思想,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543.html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