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课前阶段――预习
教师应在每天化学课结束后,将第二天上课要用的学案发给学生,便于他们在学案的指导下提前预习新课。新课开课前,再给学生留适当的预习时间。教师要提醒学生先浏览学案上的问题,再认真阅读教材。要做读书标记最好用双色笔勾画圈点,尤其是要标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教师应在教室巡回走动,并最多地收集学生预习时的反馈信息,便于之后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课上阶段――探究
预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重、难点问题,并抽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思维或能力方面欠缺的地方,进行点拨和归纳。
学案中设计的练习一般应在当堂完成,最好在临下课几分钟时给学生明确一下答案。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学习之后得到了及时的训练,通过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而且可使教师当堂获得学生的学情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安排、课后的自习辅导指导提供了依据。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课型,“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也可灵活使用。
1.新授课
此课型中,学案的作用以诱导为主。在组织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学生自己通过自我的思考和小组讨论,已经解决了较为简单的问题,此种模式中,教师不用费时费力做过多讲解,而是腾出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但是,课堂上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做总结。必要时,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完善学生讨论的内容要点。
比如,在教学“氯水的组成及性质”一节时,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设计实施方案,允许他们采取不同的实验途径,提出各种假设。而教师主要是在实验室巡回观察,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推翻或证实了自己的假设,最终获得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
2.复习课
此课型中,学案上问题的设置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此课型的学案时,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比较开放,有的问题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所以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和批判精神意义很大。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和大脑,让他们自由发表个人见解。总之,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巩固本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验证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例如,探究“Cu2+在不同环境中颜色的成因”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讨论,最后提出两种假设:可能是溶液中Cl-浓度减小,也可能是溶液中Cu2+的浓度减小。根据假设,学生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在CuCl2的稀溶液中加入CuSO4晶体,振荡后与原溶液比较。
实验二:在CuCl2的稀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振荡后与原溶液比较;
通过实验比较,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在水溶液中,Cu2+显色与Cl-浓度有关。因为增大Cu2+浓度,溶液的颜色不变,而增加Cl-浓度,溶液的颜色变为绿色。
以上两种教学模式虽有不同之处,但都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探究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科学的学习策略,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课后阶段――深化
临下课的几分钟时间,学案已经基本发挥了它的预习、诱导、巩固等的作用。根据学案的思路,再结合学生本节课的领悟情况,教师要做最后的归纳和深化,以便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教材体系。
本节课课后,教师应收齐学生的学案,并注意及时批阅。批阅时应特别关注学案中学生笔记的空白处,要汇总问题并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当然,我们学生在平时已经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当堂化学课上没弄明白的问题,在交回学案时,可将问题标注在学案首页上方的空白处。教师收集回问题后,归类分析。对于个性问题,在自习时间给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共性的问题,可在第二天开课前的几分钟内,重点讲解。总之,要步步落实,力争高效。
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变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训练了方法,提升了技能,达到了“以导促学,先学后教”的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659.html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