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课堂情景一:(教师)“常用”工具栏―“插入表格”按钮―插入6行6列表格―输入文字―“表格和边框”按钮―“绘制表格”按钮―左上角第一个单元格内绘制一条自左上到右下的斜线―适当调整表格―适当修饰表格。这是制作调查表的具体操作步骤,大家在制作调查表时必须严格遵循各自的步骤。
传统教学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牢牢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我个人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1)“灌输式”的教育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运用意识的觉醒。
鉴于此情况,《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驱动下亲身经历处理信
息、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稍具难度的“课外”实际问题抛给学生,像如何建设安全、绿色的校园网,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计算机机房进行科学管理;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并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都可以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同时,促使他们自身创新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与锻炼。
二、提倡“分层次”教学理念的科学运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与进步
课堂情景二:(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掌握and、or、not、+、-等逻辑命令在搜索中的运用”,每个学生都必须列举一个关于此的实例。
受到家庭经济条件、求学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不同的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逐渐具备了不同学习基础与水平。面对这一状况,我个人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严格遵循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差异等将全班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针对这些小组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制订契合他们这一层次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教学标准与教学任务。
如,针对学习基础扎实、信息技术能力拔尖的学生,可以在保证他们吃饱吃好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对他们的标准与要求;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可以在课后给予他们单独补习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取“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这也不失为优化学生资源、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切实得到锻炼与发展的有效办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8703.html上一篇:激发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