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观的需要
新课改要提高教学的效果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高中传统教学过程观与新教学过程观存在着怎么样的矛盾与冲突?
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表明,最主要的矛盾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程序的严谨是一节课是否认真准备,教师教学能力是否突出的表现,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则体现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的是历史学科的本位性,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抹杀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更谈不上人文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强调创新与生成,课堂教学是复杂的,且具生成性的,新课程强调新的教学过程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倡导多元化、过程化的教学过程,注重生成。
二、生成性教学促进学生生命个体长足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个生成性的生命存在,每个学生的生命个体的发展均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高中的学生经历了前面多年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背景,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他们能够自由的思考,对待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新知识的学习潜能与愿望具有未知性,学习不是外铄的结果,而应该是基于学生学龄特点,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不断构建和丰富的过程,是促进、是丰富,通过学习最终完善学生的人格。
传统的历史教学缺失生成性,严重抑制了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生成性课堂则是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知识教学,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还给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预设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而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
三、生成性教学培养历史学科人文精神
历史教学除了要和其他学科一样强化课堂管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外,还应突出“历史味”,要让学生经历了历史学习过程后,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得到提升。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被提了出来,这实际上是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关注于历史教学的教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更应该注重知、能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内化知识,发展能力,而这一切都不是灌输可以完成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去生成。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在人文素养提升上起到如下几点作用:
1.生成性课堂是开放、民主的课堂,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思维变得活跃,同时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种熏陶与浸润,学生能从中吸取营养,促进平等民主意识的养成。
2.生成性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学生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是交互性很强的课堂,每个学生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各异,在交流、讨论、展示的过程中吸收别人的长处,丰富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中并生成自己的历史观、人文观、价值观。
3.生成性课堂是充满争执的课堂,正是由于各人的观点和看法存在着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就充满了质疑和批判,这不是坏事,相反恰恰是这种批判精神推动着人文的发展,推动者创新。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历史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积累,相比于传统历史教学以知识、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人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力和学习情感,生成性课堂教学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历史教学重要的是感受到历史是在一定条件和环境背景下不断形成的,走进历史“回到”过去,将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学生自己有自己的理解、思考和感悟,不抹杀学生的理解,并将其理解的结果拿到课堂上来讨论、交流,最终生成最为合理的解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相对独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时间、空间更为开阔,而且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感悟的层次,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断深化,对当今的社会现实也会生成科学的评价,促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更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工作与学习。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17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