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摘要:普通高中开展的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现实的问题是,历史、地理学科经常出现同学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比如,《广东近代化与区域地理的关系》不知道是历史的范畴,还是地理的范畴。老师也为难,涉及地理知识时,历史教师显得不够专业,地理教师对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又显得不够明确,导致教师的指导不利。类似“越界”的研究课题很有价值,却被“撂荒了”,成了弃田,实在可惜!故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性学习中,史地结合的可行性,实施范例中得出的指导原则,有效的指导措施、教师的业务提升等,做些探讨研究,以图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新领域。
关键词:历史地理;研究性学习;新领域
中图分类号:G62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263-02
一、强化基础性研究,顺应史地融合的大趋势
(一)高端学科的低端起步
学科综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走势,是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学科,是重点大学新兴学科。该科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之间交融搭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场所演变的过程和基本规律。社会文化地理学是大学地理系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探讨人地关系的又一新兴学科,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作为基础学科的高中地理,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包含对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而且,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入历史学上的历史演变等内容,能增强趣味性和实效性。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人便是舞台上的演员,不同的民族演绎着不同的民族风情,每种民族特色的背后都有地理环境的烙印,地理知识与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高中的历史学科,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记录。历史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其活动地域。地理环境就成为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和发展水平,进而制约着国家政权的形式和职能。
笔者的感触是,高中史地开展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时常会涉及几门学科,特别是嫡亲的史地学科!而且,这种融合性的研究,也是学生对小学社会课的延续:“明白当今社会生活中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初步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急剧增长的问题中所采取的有效政策及重要性等”。所以,师生对史地交融类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实战演习的广阔领域
按传统的说法,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等,高中阶段,应用最多的是历史人文地理,包括:民族、古都、农业、人口等,也涉及到战场、关隘、长城等军事设施。学生对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勘察等,进行相关研究,利用如文献逻辑推证法、实地考察法等,了解人与地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活动,有受制于地理的方面,也有影响地理的一面,“人”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影响“地”,而且这种作用愈来愈强烈。
笔者简单介绍我校2011界高一(5)班研究小组对古代希腊罗马的研究结果:历史中古希腊是“小国寡民”,地理条件上的希腊半岛面朝东背朝西,以爱琴海为中心,向东发展,较早地接受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各先进文化的影响。与亚非的长期接触,促进了希腊经济、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灿烂文明;古代罗马半岛上仅有纵贯南北的亚平宁山脉,通过修建公路网把意大利各地联系起来,便于向半岛扩张,从地理角度讲,罗马军事立国的国策,影响了欧洲的交通布局,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举些学生相关的选题例子:《“南海一号”沉没与岭南的经济发展关联》、《清代的华尔街――广州十三行的变迁考证》。
上述所言,两个学科,无明确的界限,也就没必要人为地割裂,当然,指导学生研究类似的选题,需要一定的条件。
二、强化教师的综合意识,提升指导水平
(一)跨科进修,开阔视野
针对基础教育学科呈现交叉的趋势,复旦大学附中校长郑胤飞等专家提出“通识教育”,提倡不同学科老师“适度客串”,使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能互相融合,从而给学生以更多启发和指导。故此,要适应教育的新形势,我们教者就必须把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合起来,改变“单打一”的局面。要提升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我们教师就必须跨学科进修,成为复合型教师。我校史地学科一起备课,互通有无,共同探讨,结成了“亲戚”关系。
(二)用好媒介,搭起桥梁
梁启超先生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基础也。两个学科的结合点,常见的就是地图,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地图,如,政治上有疆域图,军事上有战争形势图等。再比如,历史中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的“西洋”,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平时的教学中,教者留意两个学科的结缔点,就会有备而战。所言的结缔点,大的方面,可以是史地的渊源,小的方面,也可以是微小的一个字,例如“豫”。考证文字历史得知,“豫”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考证地理得知,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
(三)会诊办公,联合评定
对学生所选的,涉及地理、历史的研究性课题,教师采用会诊式办公,设立史地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两个学科教师坐在一起,就学生的课题可行性、研究过程等,开展评定工作。这种会诊式办公不失为学科间知识综合化的一条途径。我校2012年度高一的研究性学习中,《广州的发展与海岸线的变迁》这样的指定题目,就是经过指导小组共同商讨,之后布置给同学的。针对学生自主选定的学科交叉类课题,由指导小组共同指导,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归属,给同学一个广阔的空间。(四)努力引导,鼓励为主
学生把历史知识运用到地理研究中,说明综合能力提高了。但是,引用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中的一句话:“历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指的是在一定时空中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具有其真实性。所以,两个学科的交融,一要适量使用,二要分清主次。绝不能无节制地大量引进史料,扭曲地理的研究主线。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天时、地利”就属地理因素,“人和”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当然,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同学的研究过程即可,不要过分强调专业性,对偏激的观点,可以保留意见。如,对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有学生归结于1813年3月初,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时遭遇的一场暴雨:暴雨一下,一切火器都无法进行射击,拿破仑军队无敌大炮无法在泥泞的泥地上前进,使得拿破仑击溃联军的计划泡汤。据此,学生得出结论:没有这场雨,欧洲历史可能会改写!
三、史地相融性研究遵循的若干原则
(一)人地时相结合原则
指导同学研究相关的课题,涉及到人与地时的关系,应以人为主体去研究,离开主体的人去研究,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一定要坚持研究特定时间内的,特有空间下的,一定团体的人的活动。
2010届高二(11)研究小组,选的课题为《番禺的广州,还是广州的番禺?》经过我们史地教师联合指导小组评定,此课题研究符合人地时的三结合原则,突出了人的活动,认可以下的研究结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兵分五路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岭南珠江三角洲设置南海郡,郡治设有“番山”和“禺区”,是中国最早的海港城市,发展成为岭南最早的经济都会。“番禺”一名一直沿用到1921年,随着广州市的正式设立,番禺成为县府,后来番禺县从广州老城区迁至新造和市桥,成为今天的番禺区。
(二)秉承生态教育原则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类欣赏自身智慧美的同时,也让人类看到了自身活动的瑕疵:酸雨、沙尘暴、物种灭绝等,恰如一位呼吁环保的人士所指出的“人类不可一世的中心地位正在它越来越孤独的生存环境中悄悄的转移”。通过学生的研究,反思历史,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得发展,才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走向。
玉米在16世纪初传入我国之后,起初主要是在少数平原地区种植,从18世纪中期始,普遍推广到山地种植,使得大量人口拥向山区,形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高峰期和经济繁荣期。
学生在研究玉米的贡献时,忽视了环境问题,教师要及时跟进。笔者引用了《徽州府志》里的记载:“自皖民开种包芦以来,沙土倾泻溪竭,填塞河流,绝水利之源”,以此来强化环保意识。
(三)适度性应用原则
毕竟是基础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进行史地研究性学习,应立足本学科,防止喧宾夺主,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的民族,对这种论调要批判。其次,客观地看待史地关系,不要人为地臆想固化。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评价目前学科教学各自为战的现状时,形象地称之为“做加法”而不是“做乘法”。我们的原则是该加就加,改乘就乘。语文、政治、物理等学科,凡是涉及到的,就要应用起来,拓宽学生的研究领域,为国家培养全才型人才。本文来自《东北史地》杂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