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态势逐渐疲软,我国经济处在轉型的关键时期,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建立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极为必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新的政治格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深入改革,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显著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能力和质量。内控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职能,有效降低工作风险,避免腐败现象滋生,从而保障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一、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主观能动性
尽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中,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并没有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此导致的结果,是内控规范成为纸上文字,仅仅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规范内容并不了解,或者领导没有发挥出带头作用,因此单位内部并没有形成公开透明、互相监督的管理架构。领导的权威性既有利也有弊,一旦出现盲目决策的情况,就会带来一些问题;而基层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薄弱,难以及时反映问题,如此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整个部门的发展。
(二)内控机制不完善
第一,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保证内控效果的前提和保障。然而,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体现在制度分布比较零散;或者这些制度的覆盖范围小,不能囊括所有的业务类型、岗位职责,尚未没有形成体系;又或者内控制度的建设相对完善,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存在难度,缺乏必要性的配套执行措施,导致制度形同虚设。第二,和经营性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在性质、运营目标、地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内控规范出台以后,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内控制度的定位不准确,与此相关的程序和制度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匹配;甚至个别单位在内控制度的制定上,接近于企业的内控制度,和单位的实际业务不相符,影响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落实力度较差。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责流于表面,难以发挥监督、审计作用,导致内部控制无法有针对性的落实。
现代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大多是由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兼任,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难以有效的落实内控机制;其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撑,内部监督长期不到位,很少有人去行使监督职责,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生各种意外事故;最后,内部监督部门职责分配不明,具体任务比价模糊,监督工作出现交、遗漏的情况,难以提高内控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完善策略
(一)完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新常态下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要加强成本控制,还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对工作效率、质量以及业务流程等都进行监控,全面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与水平。另外,还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包括内控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两种。行政事业单位在责任制度的建设上,要明确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监督制度,主要以制度的形式对员工的工作行为监控,观察是否按照流程进行操作管理,是否及时工作等,以监督制度来提高内控质量。
(二)健全内控法律法规
完善内控法律法规,才能够保证内控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控流程体系、监督审计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详细了解单位的各项业务开展情况,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保证内控流程和业务流程相互匹配,产生相互牵制的作用。然后应该建立事后监督制度,以财务部门为中心,除了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以外,还应该对单位内的各个部门、岗位进行监督和核查,将内控风险降至最低。最后,审计机构的建立应该具有独立性,直接对上级部门负责,针对单位内部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由于将关注重点放置在成本控制上,工作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担任,而工作人员素质的高度则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及质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上,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提高人才的招聘门槛,对应聘人员进行专业考察,择优录取,并且还要变动工作职位,为年轻群体提供更大的晋升空间,为岗位输送新鲜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上,还要重视培养工作人员的多媒体素质,对人员进行信息培训,让工作人员灵活应用互联网软件,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
三、结语
目前,新经济常态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不断对单位内部进行整改,完善、修改运行的薄弱环节,提高行政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乌兰娜日.关于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5(2).
[2]平华.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
(作者单位:济源市财政局(国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