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台湾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台湾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台湾的中职教育是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基层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职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师资素质高,普遍敬业、乐群,专业水平较高;课程以务实致用为原则,强化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教育经费投入量大,占GDP比例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实训设备精良;职教普教层次完善且左右沟通,教育政策法规完备;中职教育升学渠道畅通,就业率低。

 

  2015413日至27日,笔者随安徽省教育厅第十一期中学校长研修暨台湾铭传大学安徽教育中心培训班一行27人,到台湾铭大进行了为期14天的培训。14天的时间里,主办方安排参观了5所台湾高中、1所高校,举办了由12位教育专家及学者主持的专题讲座、座谈会、分组交流会。通过到中职学校探访、与学生交谈,笔者对台湾的中等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台湾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台湾,职业教育被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技职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研究生院校()、本科院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专科院校和高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是培养基层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学制一般为3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类似于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下面简称中职”)。另外,在初中阶段还有技艺教育方案,提供给初中生试探职业性向,培养学习兴趣。

 

  中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截至2011年,台湾共有中职学校155(不包括综合高中等含有职业类科的学校),其中,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直属79所、县市立13所,私立63所,合计就读中职学生人数计有558 550(含综合高中、建教合作班、进修学校、实用技能学程等),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62.1%。专业设置广泛,有农、工、商、水产、海事、医护、艺术、餐饮服务及外语等各类专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台湾的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这给台湾的中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到90年代,台湾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职普学生人数比例在1996年达到73。现在,职业教育在台湾有着很大的市场,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职学校蓬勃发展,有四五千学生的中职学校非常普遍。

 

  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是台湾技职教育的总体目标。2010学年度在台湾实施的《职业学校群科课程纲要暨设备基准》规定:职业学校 以教导专业知能、培育实用技术人才,并奠定其生涯发展之基础为目的。为此,教育对象应达到如下目标: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及勤奋认真、积极进取、乐群敬业的工作态度;充实专业知识,培育行业职业的基本技能;提高科技和人文素质,增强创造性思维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兴趣,为职业生涯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一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为适应台湾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特别加强了进入某个专业领域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充实技术含量,突显能力本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以达到在生产第一线够用为基准,这种定位准确地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台湾的中职教育充分考虑人的发展及生存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整体素质,尽力创造机会以适应每个人的爱好和能力,将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按需设教。三是升学兼顾就业。台湾的中职教育修业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原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向着两个平台方向发展,面向升学的综合高中班和面向就业的建教合作班共同存在。

 

  二、师资与课程

 

  目前,台湾有中职教师17 166(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有8 504人,占49.5%),公立学校的师生比为111,私立学校为145,师资素质较高。台湾的教师与大陆一样,实行资格准入制度,通过招聘进入教师队伍后,见习一年能够得到学生认可,经学校考核合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台湾的教师普遍敬业、乐群,专业水平较高。

 

  台湾当局鼓励职业学校优先聘任在职场一线工作、有实际操作经验、具备乙级以上技术证照者为专业实习教师,所以,台湾中职学校的教学人员很大一部分来自行业企业,这些教师不仅业务水平高,同时还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丰富的实操经验,对市场上的人才需求非常清楚,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台湾还通过法律规章鼓励教师利用假日深入企业行业加强实践锻炼和合作研究。对于缺乏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则送到企业进行培养。同时,中职学校还积极聘请有实操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授学生的实践课程。另外,还特别要求专业实习实训教师需具备三年以上与业界合作的经验。强大的师资力量为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考察大陆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可以发现有两个突出问题,即实践能力偏弱和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县级及以下中职学校,教师结构和素质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近年来,国家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培训时间短,培训学校缺乏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训经验,理论偏多、实践不足,不能很好地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是一大问题。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师工资太低,很难招聘到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也很难从企业行业延揽学历高、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

 

  台湾中职课程规划总体要求是:在强调学校本位的基础上,以世界上先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课改方向的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蓝本,以强化实习实训、满足迅速变迁的产业需要、执行职业证照制度、培养核心能力等为特色,把整合专业及构建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作为课程规划设计的切入点。

 

  台湾的中职教育课程除了注重务实致用的做中学、学中做原则外,课程的修订则要坚持民主性、适切性、连贯性、统整性及弹性化等五项基本原则。台湾的职业教育强调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毕业即可就业,为此推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双轨训练旗舰计划最后一里计划等。其中最后一里计划的课程,是台湾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共同为学生最后一学年设计的。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技或管理知识,还要学到产业知识。在台湾,技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占70%,而理论教学仅占30%。与此同时,也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品行和操守的教育十分重视。

 

  中职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分为综合高中建教合作班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综合高中虽然发展日渐式微,但近年来仍是台湾中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课程开设,第一学年为统一的基础文化课程,第二学年为少量的专业课程,第三学年分别为学术与专业课程。目的是推迟课程分化,防止学生在尚不具备自知之明的情况下过早选定专业。所以,高中三年强化一般基础课程及专业能力,朝升学与就业并重的方向努力。建教合作是学校、企业行业与教育主管部门相互协作,通过教育教学及实习实训,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其课程注重实践、强调职场一线。

 

  职业证照制度是台湾技职院校保持务实致用办学原则的有力举措。台湾职业教育法规要求:每位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12个技能证书。每所中职学校都极为重视学生考取证照的课程及辅导,同时还为其配备练习和考试的实训设备,学生考试几乎不受时空的影响。

 

  通过考察感觉到,大陆的中职教育不仅应该借鉴台湾在教学内容、方法、理念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灵活、先进、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更应学习台湾技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开发与工作过程相吻合课程的方法,学习台湾的紧密与企业行业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教学过程。

 

台湾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三、经费与实训

 

  台湾地区2011年度教育经费支出为8 023.9亿元新台币,占GDP5.83%,比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诸如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都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中职学校预算,包括公私立中职、综合高中、普高附设职业类科及建教合作班、综合职能科、实用技能学程及高中附设的进修学校等。中职学校经费编列与分配,是依各校规模大小及教育需求,逐年按年度校务发展计划的实际需要核实编列,并按专业、重点专业及学生人数核计分配。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有不足,则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实际情况统筹补助。台湾当局充分认识到:职高相较于普高属于昂贵的教育,仪器设备需要购置,更需时时更新,还需要大量实训材料,故在财政拨款时即偏重职高。以 2010年为例,中职公立学校平均每个学生分拨经费149 649元新台币(3万元人民币),私立中职学校得到的学生人均经费补助相当于公立学校的一半,普高公立学校平均每个学生114 463(约为2.3万元人民币)。对其他类型的中职教育,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详尽的经费拨付方案,可操作性很强,如对高中校内特设的综合职能科” (相当于大陆的特教)的经费补助标准——开班费:每班每学年25万元新台币(每班以8人计);超额招生费:每班基数为8人,每超1人另补助3.5万元新台币;()开办班级补助:于当年补助设备费50万元新台币;另每班增加2名特殊教育教师编制。

 

  台湾的中职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在校技能培训,对硬件投入大,具有先进精良的教学实习实训设备,每个学校的实习工位都能满足教学需求,实训开出率达到100%,同时还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桃园市立寿山高中(中职学校)校长陈胜利先生的介绍可知,该校将对学生的技术技能教育和培训当作重中之重,对实训器材设备舍得投入。

 

  在台湾,实训室被称为专业教室,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表明技能训练是台湾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各校都将实训投入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项目来抓。

 

  除校内训练外,还有不同模式的学生职场实习。如中职学校学生的职场实习模式有阶梯式(一、二年级在校上课,三年级实习)、轮调式(把班级一分为二,到职场实习和在校上课,以三个月为限交替进行)、实习式(利用假期进行校外实习)和进修式(白天在职场实习,晚上在校上课)。职场实习的成绩由实习单位主管和学校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与成效作出评定并计入学分。

 

  2013年,我国教育部发文强调要将普高、职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但普高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建设,每个县级一中、二中在当地都是校舍设备一流、师资一流,而职高被地方政府重视只是近三五年的事,很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对职高的投入寥寥无几,财政账户上显示的投入数字多为学生资助款,真正用于校舍建设和购买设备的经费只是普高的零头。从台湾的职、普生均经费对比可以看出,如果职、普的投入不能大体相当,要求职、普招生规模相当是不可能的,强行的结果只有弄虚作假。我们应该明白,台湾的中职教育发展如此强劲,与经费投入的大手笔是绝对相关的。

 

  四、体制与法规

 

  台湾教育实际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两个系列,即纵向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以及横向的普通教育、技职教育两个系列。普通教育系列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包括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职教育主要以高级职业中等学校和普通高中附设职业类科为主,此外还开设有综合高中专门学程、实用技能学程、建教合作班、综合职能科、进修学校及国民中学(初中)技艺教育等。另外,技职教育系列还有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院校,专科有 5年制(相当于大陆的“3+2”高职)2年制,本科有2年制(招生对象为专科生)4年制科技院校(主要招中职毕业生),学生从技职院校本科毕业后,可先后进入研究所硕士、博士班继续深造。以上两大系列形成了一个层次完善、上下衔接、左右沟通、中高等畅通的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的技职学校主要有五种办学形式,即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夜间上课的短期培训、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办的建教合作班、实施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习见习相结合的实用技能班及一般利用晚上或周末上课的补习学校。这些办学形式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运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台湾教育的办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政府出钱办和管理;一种是教会出钱办和管理;一种是政府出钱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反观大陆的职业教育体系,19969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大陆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初等职业教育对象学龄偏小,不被家长和社会所认可,现在还是一片空白。中职学校教育刚刚走出被淡化、弱化的阴霾。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几率依然很小,从而使中职教育成了断头教育,更遑论职普互转互通了。通过对台湾职业教育的考察,笔者极为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普互通机制,是壮大与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政策法规是实施职业教育的强力保障,台湾当局先后制定了《国民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补习及进修教育法》《教育经费编列与管理法》《技艺教育改革方案》《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等数十项涉及中职教育的经费拨付、课程开设、师资设备、实习实训和产学合作的法规。

 

  针对台湾初中阶段学生的职业教育,台湾的《国民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学习兴趣与需要,国民中学3年级(初三)学生,应在自由参加之原则下,由学校提供技艺课程选习,加强技艺教育,并得采专案编班方式办理;其实施办法,由教育部定之。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8年制定了《加强国民中学技艺教育办法》,与实施前国中(初中)技艺教育相比较,在班级数及学生数方面皆有大幅提高。

 

  而在高中阶段,台湾早在1954年就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建教合作制度自此开始建立。台湾的产学合作政策随台湾产业转型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1996年后,台湾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推动、鼓励产学合作的政策法规。制定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产学双方签订的协议内容和建教合作的经费及双方合作的权利义务,从法律上保证了这一办学模式的实施。为提高技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台湾教育部将产学合作的成果和效益纳入技职院校考核评估中,而且考评的指标体系非常详尽;同时还专门设立了产学合作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产学合作。

 

  台湾《职业训练法》规定,在加薪和聘用技术人才时,甲、乙、丙三级证照分别等同于本科、专科、中等职校毕业等级。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台湾的技职学校都非常注重与职业证照相关的教学,要求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获得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所以台湾技职院校毕业生的证照获得率几乎达到了100%

 

  在这方面,大陆虽然也提倡产学合作,但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企业积极性不高。为了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近年来,各省()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目的是促进校企共建,合作双赢,但操作起来程序复杂,落实起来给办学者带来很多无奈和烦恼,使好好的一个政策几乎变成了一纸空文。笔者认为,政府应该从有利于校企发展、有利于实际操作的角度,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另外,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把先培训、后上岗就业的制度落到实处。

 

  五、升学与就业

 

  由台湾教育体系的纵横结构可知,台湾技职教育升学渠道上下贯通,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社会上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

 

  据了解,1996年,台湾中职学生的毕业升学率为17.7%1998年为24.8%。这一时期,尽管升学率在向上不断攀升,但此时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还是以就业为导向。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从2004年中职毕业生升学率越过60%线以后,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开始逐年下降,从22%到近年来不足 10%,甚至有些中职学校毕业升学率接近100%,全台中职学校平均升学率已超过80%。其根本原因:第一是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高校迅猛扩张,面向普高招生的高校有了很多的富余指标。台湾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有160多所,每年有超过13万个招生计划面向中职毕业生,而每年中职毕业生不过16万人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升学提供了可能。第二是在文化传统上,各个家庭不论贵贱贫富,都极尽所能供子女上学,以求得最高学历。第三是完备的职业教育学制,让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有机会读到本科、研究生,甚至获得博士学位,这一方面提高了中职学生学历水平,另一方面为他们找到了价值和尊严。第四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升学愿望受到政府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激发,同时中职学校升学率又成为主管部门评价其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从而强化了台湾各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

 

  200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中职学生新的升学方案,除维持原有的统一入学测试外,又新增了甄试、择优与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使考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新的入学办法可实现高校自主多元立体选才的目的,促使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助长了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

 

  中职教育升学渠道的畅通,满足了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路径和升学机会。

 

  台湾中职升学率的状况,对大陆中职教育也应有所启发。近年来,国家的中职教育政策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一条腿(就业)走路变成了两条腿(就业与升学)走路。笔者以为,主管部门还应加大对口高考招生的本科计划,提高升本率,将一部分一心想上大学(本科)、想到普高就读的学生吸引到中职就读,增加中职学校学生的绝对数量,待他们从职高毕业后即使不能升学,客观上也可使这些学生得到专业学习和训练,从而为他们就业提供一技之长。但需要警惕的是,主管部门在对口高考入学考试的方式方法上要强化专业性,引领中职学校加强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以防止职高教学的普高化。

 

  作者:花兆润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2016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853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