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本文先提出了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三位教师两节“同课异构”课的教研实践活动,总结了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跟进措施,探索了有效的中职护校解剖学教学的策略。
一、中职护校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其他临床和基础医学的基础。解剖教学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有四个原因:一是解剖学内容单一,知识点及名词繁多,记忆量大,枯燥乏味[1],需要学习者很强的理解、记忆、想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二是我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的女生,基础薄弱,理解力、学习能力均不强[2]。三是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形态与机能相依存这一观点,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3]。而我们的解剖老师都是从各类高等院校毕业后考入的,即从“学校—学校”的过程,没有临床实践这一环节。教学只能照搬他们在医学院学习时自己老师的授课方式,很难进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四是教学任务重,无暇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对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困惑往往无从下手。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剖学面临许多新课题,如教学模式的转变、中等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等等[4]。如何使解剖学教学适合新形势的需要,是摆在每一位解剖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对我校解剖学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将近年来在国内教坛广为流行的“同课异构”引用到解剖学的教学中,探索开展有效的中职护校解剖学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
(一)“同课异构”理念
首先,我校解剖组成员集体学习了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指针对相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来付诸教学实践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确定主题和方案
本次教研活动历时三周,前一周解剖组教师集体备课,了解各班的进度,确定上课的内容、班级、执教教师、听课教师;提出了课堂大致的结构,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随堂测试”。活动选取了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解剖学基础》中第三章第二节消化管中的小肠、大肠内容。
(三)课程设计和实施片断
1.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新课的“异构”方法如下。
教师甲:(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并提问:胃可分为哪四部分?幽门下端又连接着什么呢?总结学生的回答以后引出小肠的第一部分“十二指肠”。
教师乙:(在ppt课件上展示一道菜“小肠卷”,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吃过这道菜吧?它叫什么呀?在同学们说出“小肠卷”菜名后,然后引出“小肠”的新课。
教师丙:(是一位新疆籍教师,也在课件上展示一道让人垂涎欲滴的新疆名小吃,引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图片:这是我们新疆的一道名小吃,看起来是不是很诱人?大家一定想知道这道美味的小吃是什么做的吧?它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肠”。
点评:教师甲的导入是温故而知新,很自然;教师乙把大家平时见过且大多学生都喜欢吃的一道菜作导入;教师丙则充分利用自己当地的特产,吊人胃口,引人入胜。后两位教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一:对“环状皱襞、肠绒毛、纹状缘”三层具有共同加大小肠内表面吸收面积的结构描述。
教师甲:在黑板上绘图,以“环状皱襞→肠绒毛→纹状缘”的顺序联系比喻为“树干→树枝→树叶”的结构顺序,从已知的事物类比为抽象的知识点,从微细结构区别三者的大小关系、内部结构,并辅以每个结构的镜下形态,从而引申出各结构的功能。
教师乙:利用教材上的图片,结合回顾解剖学教材第一章细胞与基本组织第二节上皮组织中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微绒毛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确立“纹状缘即等同于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上的微绒毛”的概念,并利用一些“风吹麦浪”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纹状缘”这一名词的命名由来(密集的麦子或绒毛在气流或自身运动的影响下摆动,在光线照射下呈现明暗交接的条纹状边缘),使学生产生形象迁移,重点讲述“纹状缘”这一点。
教师丙:利用PPT上的图片动画效果,以“环状皱襞→肠绒毛→纹状缘”的顺序,从显微镜下组织切片染色图片中依次截取并放大相应的图案,以此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三者之间的概念及关系。
点评:教师甲将表述起来不易理解和记忆的解剖结构、层次关系知识点以黑板绘图形式作为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灵活生动!教师乙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识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且借用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吹麦浪”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丙则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以及生动的动画形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3.知识点二:对“痔”的概念描述。
教师甲:先由“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引出痔的高发性,接着抛出痔的症状,然后解释痔的解剖学发病原理,最后联系临床的分型,提出相应的治疗方式。
教师乙:先点明痔的产生机制即静脉淤血所致,接着借因痔所致血管静脉丛向肛门处突出的临床体征,以询问的方式让学生想象痔疮病人日常的痛苦体验,再以此阐述痔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教师丙:以临床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痔的鲜明形象,并结合书本内容说明痔的三种分类的区别。
点评:教师甲以俗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为开场,一下子把学生及其他不懂医学的教师的注意力都吸引了,同时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乙创设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丙则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用学生自身或周围的常见临床病例,在分析病例的同时充分与所学的解剖知识联系起来,缩短基础与临床的距离,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5]。该主题活动结束后,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先由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思路的说明和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反思。接着由所有参加听课的教师对每一位执教教师进行评课,从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严谨和创新程度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甲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讲课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课堂上能熟练地在黑板上绘制简图,将有逐渐萎缩趋势的老一辈的绘图教学法运用到解剖学教学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乙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课中使用了模型、PPT、板书甚至食物等教学教具;多次在教学过程中将医学的枯燥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做中学”。教师丙制作的课件精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可见她有制作课件的良好技能。
2.在严谨程度上大家明显感觉到,教师甲对教材分析、知识点及其应用的解释细致透彻,难度和深度把握适当,课堂各环节分配得当。教师乙则讲授不够精练扼要,在时间的把握上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觉。教师丙在知识点的讲解及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不够连贯,同时在很多细节方面考虑不周。
3.在创新程度上教师乙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中使用了模型、PPT、板书甚至食物等教学教具,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甲和丙则基本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只充当了一个执行者角色,只关注到学科知识的灌输。
4.在教学效果上教师乙充分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教师甲和丙教学言语较平谈,与学生间互动不够,整节课给人忙不停的感觉,学生参与、探究与合作气氛不足;而且学生无法做到积极反馈!
四、跟进措施
作为“同课异构”活动已经完成,大家受益匪浅。为探索有效的解剖学教学的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后续有以下二项跟进措施:
1.总结提升。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都撰写一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上交教务科。教务科总结本次活动情况,收集整理所有资料,把每一个方案中的亮点集中起来,合并在一个方案中,并修改教案,将教案完善发布在校园网上,以便教师借鉴。教师可根据修改过的教案融入个人的设想和适合自己班级的设计,进行教案再造,探索出一条中职护校解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2.“同课异构”教研常态化活动。因医学课程的特殊性,我们的教师所授课程在一个年级里最长也就历时一学年,因此两三年下来,对课程内容已烂熟于心。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职业的倦怠就会很快到来,就不再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思路。应多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目的不在评出谁优谁劣,而是希望诸位老师不要墨守成规,挖掘教学亮点,形成更高层面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作者:卢美珠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