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积极推进中职教育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决定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新疆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出发,就如何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如何加强学校专业教育建设、如何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对中职教育改革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分析和研究。
大力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性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根本途径[1]。日前,笔者走访了新疆一些职业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和毕业学生进行调研。一致反应,职业教育的陈规式、教学的经验式、培养的单一式等,与社会发展、企业建设、学校创新还不相适应,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多培养一些新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实施开放组合,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职业院校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据调查显示,现有“双师型”教师比例显著偏低[2]。如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1.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从近5年的新疆职业院校发展来看,各院校需要下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使他们与企业接轨、与实践操作接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凸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此,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寒假、暑假和课余时间,选派或轮派各专业教师走出校门、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参观见学,尽快提高各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同时,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成功经验和资源优势,也可以从地方请进一些技术能手、专业强人、业务尖子给教师和学生作报告、传经验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教学科研交流和文化交流,努力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
2.广开校门吸引外界人才。内部师资培训挖潜毕竟有限,而来自企业的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要将他们请进校门,就可以有效改善在职教师队伍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以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为例,高等专科学校中兼职教师数量要比专职教师多[3]。对此,学校可以从生产、管理一线聘请科研人员、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及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还可以择优招用对口企业退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直接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专职教师不易起到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生产建设一线对人才素质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了解各专业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为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参考。
二、整合有效资源,打造符合区域特色的品牌专业
加强专业建设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产业结构、职业技术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家职业分类通常要十年甚至十年以上才会修订,而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则要快得多。因此,学校要根据地区和自身优势,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坚持稳定、长效、需求量多的主体专业或名牌专业同易变、短期、需求量相对少的新专业相结合,按照社会需要,巩固主体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创建新兴专业,发展名牌专业,形成特色专业,从而增强学校立足市场创新发展的活力。
1.办好主体专业。高校的优势专业是用人单位比较信赖的“刚性条件”,也是学生和家长亲睐的对象。作为学校,一方面,要对这些专业进行全面的评价,着重从专业培养规格、市场需求标准、市场需求容量等方面进行调研,准确把握专业定位,引导学生聚焦重点专业。另一方面,要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动员,鼓励学生学习潜在的供不应求专业,平衡各专业学生数。同时,学校还要瞄准市场优化专业结构,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只要具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具有一定的校内实训条件,具有与企业签订的实训、实习协议,具备了至少3年以上专业教学建设,都可以大胆地将它们增设为主体发展专业建设,真正形成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2.改造传统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许多职业技术的衰减期在逐渐缩短,各行业的职业技术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扩充、细化、分解,导致一些传统专业的名称随着课程的内容变化而变化。教学内容变化得多了,原有的专业名称则不再适用,自然要引起专业变化。如果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不跟着变化,那么这些传统专业势必会不受学生、家长和社会亲睐,而最终会因为报名学生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停办。所以,作为学校,在发展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还必须对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老专业进行改造,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招生和就业好、社会效益突出的专业加大建设,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对企业进行定期的回访,根据企业的需求,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激发学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活力。
3.开发新兴专业。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就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能够与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相对接的新兴专业,进一步支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情况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少例证。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超前意识和市场意识,是我们开发新兴专业的思路。作为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特点和岗位技能要求、学校发展目标、教学设备条件和师资加强专业设置管控,避免专业重复设置或空缺,以平衡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职业院校的恶性竞争。
作为学校,每推出一个新专业之前,都要广泛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积极寻求与有关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开发一些精品课程,成立由相关企业、专业性媒体、行业协会等的技术人员、管理专家、人力资源等成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开设及开发专业进行论证、制定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确保新兴专业建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运行。 三、组建合作平台,拓宽学用结合的培养模式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4]。调查了解来看,新疆一些职业学校由于受经费、场地、设施等多种条件限制,学校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用工,导致学生学习难理解、进厂不会做、企业不愿用。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发挥好本土资源,加强与社会、企业等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发展的模式,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1.建立实训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学校多数都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因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学生降低了实训成本,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突破了只会板书加口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学校实现了毕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上岗操作的目的。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企业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学校与企业合作必是双赢之路。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生产中得到相应的知识经验。
2.推行“订单培养”,实现“零距离”就业。市场的调节迫使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与市场接轨,与企业接轨。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形成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模式。学校可以专门成立一个社会调研组,由调研组人员与企业、市场的紧密接触,从人才规格、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调研,为企业定向培养员工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到学校考察和座谈,通过交流了解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签订相互促进的合作制度,以三年制学生为例,在学生第三学期结束之前,通过企业宣传、自愿报名、企业面试等环节,在第四学期进行分流。学生分流后,学校针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课程管理改革,进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教学,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即将就业的企业岗位情况,缩短就业的适应期。同时,还可以建立以企业冠名的班级,为长期合作的单位设立路名和路牌等。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率。
3.实行顶岗实习,确保岗位“无缝对接”。顶岗实习是学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技能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顶岗实习并非参观式毕业见习,而是学生在校内完成必需的理论知识储备后,将他们送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去实习,让他们身兼员工身份,有明确的工作责任和要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最后一年,通过召开就业“招聘会”的形式,向用人单位推荐,让在校学生提前到岗位上去真刀真枪地工作,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补充一些技术力量,解决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还可以为一些贫困学生解决上学经费问题,而且随着学生们顶岗实习时间的增加,用人单位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很多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王静 刘俊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