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教育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管理看成是一个制度,那么管理就能够把模式与方式组合起来。而管理创新就是对这种组合进行持续调整,从而不断改进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之间具有供需矛盾,这样职业教育不得不进行改革。这不仅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职业院校如果不把机遇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改革的机遇抓住,就只能把“皇粮”这个根子守住,在封闭的环境里很难迈开脚步。职业技术教育跟别的教育是不同的。仅“职业”这两个字就把它的属性圈定了下来。职业教育应在“职业”上把主意弄清楚,对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多种规格和多个品种的基础的要求进行培养。它的核心问题是把合适的道路找到。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管理来说,要同时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探索。
一、改革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育人
(一)对风纪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采取综合治理的模式
传统的管理采取的是风纪管理模式,只是在表面上起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发挥治理的作用,所以管教不管导的现象出现。学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顶多起到了保持的作用,并不能坚持很长时间,学生扰乱纪律的现象很难有良好的发展。后来才去了综合治理的方式,对于风纪、行动范围、专业教育、学籍和思想素质,一定要狠抓,重视思想教育的探讨:教师、血水、员工和团委等各个部门合作起来进行管理,力求创建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同时,对教职工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机制进行强化。进行风纪管理的转换,转化为综合治理,既要把风纪抓紧,也要把握好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把风纪管理落实下来;既要把血液抓好,又要对身心进行培养,通过身心培养的开展,把学习目的以及专业学习做好。真正做到:学生哪里活动,就要管理好哪里的思想教育和风纪。
(二)改变单一模式,采取网络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是由学生来负责的,跟别的部门没有什么关系,很可能看见不良行为也当作没看见。近年来,育人网络系统建设要狠抓落实。从横向来看,可以形成院处、班级和系部等三个层次的管理。采取院领导值周和处领导值日的制度,党政干部以及血水干部联系在一起的班级制度也要落实下来,还要采取系部领导值周和班主任值日的制度。从体制上和时空角度来看,三育人状况构建起来,使得学生的“孤军奋战”的局面得到改观,把整体的育人效益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切实感受到育人网络的氛围,对学生对市场的适应性的培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三)改变强制管理模式,采取自制管理的模式
随着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求的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管理教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上。所以,我们要采取自制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管住。首先,加强学生对各项管理制度的认识,明白哪些行为是妥当的,哪些行为是不妥的。其次,把学生自制管理机制建立起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就从个人意识和管理机制上明了自制管理的环境。除了要把握好学生会、班委会、团委会和团支部的建设,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外,在学生中,把行为规范纠案队和治安保卫纠案队建立起来。
二、改进思想教育方式的措施
随着教育管理模式的持续性改革,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教育方式的采用灵活起来。这种灵活体现在内容、方法、形式和契机的选择上。
(一)加大内容,进行思想教育与时代脉搏的融合,以便于学生的接受。比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我们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对赏识教育有所偏重,重视常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意义深远。挖掘学生闪光点,让他们明白道理,用情感感化他们。另外,采取碳化、评比和总结等的方式,还可以采取报告、对话和座谈等的形式,举办一些竞赛、军训、演讲、文体汇演、办展览、出刊物等活动,使教育形式符合青年的特点。
(三)在采取方法时根据情况来定,也要根据具体事项来定,既要对教育对象的共性加以重视,也要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第一,方法的目的性要强,目的也应明确下来,用对了教育方法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第二,要具备导演意识;在对教育进行管理的时候,总会出现尖子容易自满自傲的现象,困难生容易自卑的现象,对于这种状况,教育应该避免不足,发扬长处,用长处克服短处的方法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
三、结语
教学管理的开展要以人为中心,随着管理内容的不断深化,教育管理模式与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职业院校应把机遇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改革的机遇抓住,进行管理模式改革,全方位育人。还要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持续改革,改变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士惠.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2年02期
[2] 谭丽琼.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6)
下一篇:商品市场的语言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