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目前,高考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锁定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上。考纲规定两种文体探究能力的第一个考查点分别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交集部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设题点。而广东省近三年两种文本的最后一道题,都是就这一设题点展开的。
【考题呈现】(2012年试题)
18. 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1. 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题模式】“陈述对象+N文本观点+N结合文本适当展开”,N体现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于考生来说,结合文本找到N是答题的关键,适当展开则是得分的保障。
【例题解析】(2012年试题18)该题目第一问“陈述对象”为“‘我’对残荷的感受”,答题要点有两个:“我”“感受”。答题区域②③段暗示N为2,考生需要结合文本思考两个段落中的“我”有何不同?“感受”有何不同?并需要结合文本适当展开。第二问“陈述对象”为“不同感受的原因”,答题要点为“原因”,两种“感受”必然是两个角度的原因探究。结合文本形象化的表述我们发现关于“原因”的“文本观点”为“人生阅历”,N具体到文本中可以是文学作品的熏陶、审美经验的积累、人物身份或心境的变化等。答题时切记两个角度的“原因”探究都要结合文本适当展开。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1分)第③段中,初中的我没有留意残荷,也没有从“雨打残荷”中听出诗意。(1分)
示例:在少年时代“我”的眼中,新荷光鲜洁净,又能用于游戏,所以“我”喜欢新荷;而残荷单从外表来看,不能吸引“我”,后来经过文学作品的熏陶,特别是《红楼梦》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我”逐渐拥有了审美的眼光,因此能够欣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
【补充细则】第2段中“我”的感受应是正面肯定的;第3段中“我”的感受只能是用中性而非否定性;分析原因时,只答出1点且只有关键词而没有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的,给1分;分析圆满最高可给3分;答出两点或以上,且分析较为圆满,可给4分;分析时应该分别对应“成年”和“初中”时的“我”的情况,只分析其中一个阶段的,最高只能给3分。
N,会让你痛苦,也会让你快乐。只要你有严密的逻辑,条分缕析的精神,发散性的思维,它就会臣服于你的统治。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8698.html下一篇:大学生创业伦理教育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