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高考文言文除考查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外,还着重考查学生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概括和分析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和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利用好该题选项也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所以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技巧指南】
这种题的错误选项设置常常是“正误相杂”的,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即在大体框架正确的前提下夹杂一两处错误的表述形成干扰,因此解答时此题时一定要注意运用“题文对照”的策略,也就是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去,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其信息源头,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比,看有没有曲解文意。解答该题最忌讳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时形成的模糊感觉草率确定答案,这样做题往往是错的。
当然,在运用“题文对照”这种解题策略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能够熟悉此题常见的干扰点的设置方法,就能够大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根据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可以看出“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以下几种:
【错误类型一】张冠李戴
具体表现:将文中的事件及人物故意混淆,或者将时间、地点和事物混淆,已达到误导考生的目的。
解题对策:在阅读时,要养成勾画主要信息的习惯,读完之后能够很快把握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最好能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都做好标记,这样就可以将此类障碍第一时间排除。
【典题引路】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2年高考福建卷)
A.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 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 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 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解析: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原文“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典题例证】2012年高考广东卷
【错误类型二】望文生义
具体表现:将文中不太常见的文言实词故意解释错误,导致整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不符合。
解题对策:由于解释错误的词语往往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词汇,因此就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仔细推敲,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含有该词的成语来判断其大意,然后带到上下文语境来做判断。切忌望文生义。
【典题引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2年高考安徽卷)
A. 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 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 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 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解析:由原文“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可以知道,这个选项中的问题解决取决于对“上下多侵渔”一句的理解,而最核心的词语就是“侵渔”二字了。字面上的意思是上上下下的官员大多数会侵犯渔民。实际上,只要联系后文“其船遇风辄坏”,就知道,上述理解是错误的,再加之,上文说许增裕担任了通判一职,而这个职务的作用是“通判监修”海巡使用的“乌船”。所以可以断定,这里的“侵渔”的意思就是假公济私,挪用修建船只的款项来中饱私囊,导致造船经费不足而造出了不能用的乌船,使得海巡船只遇到风一吹就坏了。
【典题例证】2012年高考湖北卷
【错误类型三】无中生有
具体表现:将原文中并不存在的内容穿插到选项中,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实则经不起推敲。
解题对策:一定要仔细审视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比如官职的变化,主要人物的功过得失,对主人公的评价等等。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当然有些信息可以是合理推断来断定其正误的,而有些就是明显的错误了。总之,这类错误必须在与原文对照中判定其正误。
【典题引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江西卷)
A. 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 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 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解析:把B项与原文“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相对照,会发现王德用确实拒绝执行太后的诏命,而太后醒悟后 也听从了他的意见,但原文中并没有“赞赏”的表述,这一信息纯属无中生有。
【典题例证】2012年高考浙江卷
【错误类型四】错位嫁接
具体表现:将文中的关键信息错位嫁接起来,看似所涉及信息文中都有出现,实际上其中的逻辑关系早已被变动,与原文表述大相径庭。
解题对策:要对原文中所述的与选项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特别是那些涉及原因、是非对错之处,一定要注意内容偷换、是非颠倒、强加因果等错误。其中,因果关系是否颠倒非常关键,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谨慎地梳理,不要想当然。
【典题引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2全国新课标卷)
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 萧燧刚直敢 第一论文网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 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解析:原文段中说“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可推知,秦桧当权,告密的是秦桧的党羽,并不是秦桧和他的党羽一起告密,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这就是属于对内容的偷换。
【典题例证】2012年高考四川卷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归纳概括题无论如何变化,如何设置阅读障碍,只要我们养成阅读时随时勾画重要信息点的良好习惯,并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仔细审读题干,认真比对信息,谨慎地判定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题目对于我们来说,也只不过是纸老虎,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