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胡庆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即课程”的理念,积极呼唤广大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行动变革,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教学行为的惯性,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与新课程理念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研究小组就是针对现行政治课教材需要教师积极建设教学内容,以有力突出教学目标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角度,探索现教材的处理,总结可推广的策略和改变教教材的习惯,提升用教材的能力。
三次实践探索课选择的都是人教版《思想政治》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的“现代的劳动者”部分。
一、第一次课试教
专题探索值得肯定的方面:
1.执教教师积极补充了与主题相关的多项教学新材料,诸如引入歌曲《幸福在哪里》的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以及引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劳动模范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增进对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切身体会,弥补了课本内容之不足,丰富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
2.所有教学内容得到了有序组织,分别从“劳动:财富之源”、“就业:民生之本”、“技能:择业之基”和“法律:维权之路”等四个方面展开,其中还有意使新编的安吉小张就业的故事贯穿整堂课,即找不到工作时的无可奈何、找到工作后但权益没保障的郁闷苦恼、采取不恰当方式维权反而触犯法律的悔恨交加,思路清楚,有机衔接。
问题发现:
学生课堂学习中动态的生成显得不足,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原因诊断: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增加了歌曲《幸福在哪里》的赏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时期共六张劳模的图片展示、全球就业论坛有关就业的观点剪辑、2009-2010年,全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倒挂的数据表、湖州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质量落后的表现、大学生罗福欢开擦皮鞋连锁店的事例,以及安吉小张同学高中毕业就业一路坎坷的案例等大大小小的新材料11项,从而挤占了本可以用于组织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时间。
2.课堂上教师呈现了王进喜、袁隆平等六位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时期劳模的照片,而学生对包括吕玉兰在内的其他四位均显得陌生,以至于对诸如“他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社会会怎样?”等问题,学生没有能够动态生成个性的、有意义的新理解。
其实,对于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劳模的特点的提问,最重要的是让认识到他们尽管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但他们都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样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3.组织的有些教学内容针对主题的表现力还不够,对于学生没有产生应有的心灵触动和精神震撼,因此使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目标的达成,促进作用没有明显体现出来。
4.有些任务的设计比较机械和简单,学生的学习停留于完全重复课本内容的搬迁水平。如,教师在组织学生结合课本讨论如何维权的环节,学生基本上都是照搬课本上的句子,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新增出课本所述之外的新途径。
课堂教学继续改进的建议:
1.精选对相应主题表现力特别强的内容,提高学生在重组课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追求所精选内容给学生带来的震撼。
2.注意扩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针对相关话题的讨论,促进课堂学习动态生成较为丰富的新内容。
二、第二次课改进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
1.新增的教学内容得到重新筛选。除继续沿用上次课开发的四项内容(即安吉小张的三段故事和大学生擦鞋匠罗福欢的案例)之外,新选了一张特写一立柱镌刻无数劳动者姓名的北京鸟巢的图片以及深圳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新闻报道的视频,这样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由上次课大大小小的新增内容11项精减至本次课的7项。
2.教师针对新增内容的学习注重了启发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生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如,在引入北京鸟巢照片并提及上面镌刻有无数位鸟巢建设者的姓名时,师生互动生成的片段如下:
师:(指着鸟巢图片旁边两张照片问)鸟巢的总设计师和这位工人叫什么名字?
生(众):不知道。
师:他们的名字连同无数个鸟巢建设者的名字在一个立柱上都一一镌刻了下来。想想是为了什么?
生:纪念他们曾经付出的辛勤劳动。
师:说明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劳动有价值。一个是总工程师,一个是普通工人,他们一起出现在“人民的功劳簿”上,又说明了什么?
生:一切劳动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
生:劳动光荣。
……
3.富士康跳楼事件新闻报道的视频片段的截取运用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维护劳动者权益话题关注和思考的兴趣,并在随后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明显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
问题发现:
构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教师,学生参与学习内容建设的作用没有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基于各项内容学习基础之上的融会贯通,劳动、就业、维权等相关内容的综合运用缺乏。
原因诊断:
1.执教教师继续沿用第一次课四个板块(即劳动为财富之源,就业为民生之本,技能为择业之基,法律为维权之剑)分块组织内容及其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板块内相对独立。
2.执教教师在整个内容的学习之后没有设计能够涵盖本课主要概念以及观点的统领性问题或综合性任务来整合所学知识。
3.教师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之前没有要求学生针对要学习的内容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
课堂教学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1.在劳动、就业以及劳动者权益维护等方面让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内容,加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
2.设计能够统领起本堂课主要知识点及其灵活应用的有趣学习任务。
三、第三次课提高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
1.教师新增了两项学习材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工作首位的一段指导讲话、2010年国家两会期间有关劳动者权益成为热议的一张网民互动留言网页。前者比较好地反映了政府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坚定决心,后者自然吸引了学生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教师保留了北京鸟巢纪念柱的图片、招聘会上大学生人山人海的照片,以及深圳富士康公司员工跳楼事件的视频报道,删减掉了有关安吉小张就业过程的三个故事。这样课堂的教学共精选材料4项,为学生合作讨
论的学习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
2.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对新增学习材料的学习,及时组织了小组讨论,随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了课堂精彩的生成。
如,在浏览了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图片之后,师生互动的片段如下:
师:想想看,当前大学生就业怎么会这么难?
生:现在大学都在扩招,大学生太多了。
师:但是也还有地方要大学生又招不够人?
生:大学生找工作都想当白领,还要选大城市,蓝领也不愿做。
生:大学的培养也有问题,与社会需求脱节。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大学生没有经验,用人单位不愿要。
生:现在的下岗工人再就业更有优势。
……
3.教师对课本材料和新增材料进行了合理的搭配使用,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劳动者权益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学习了课本上有关劳动者权益说明的材料,接下来在看了深圳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的视频报道之后,随即组织从这一事件寻找富士康侵犯了员工哪些权益的问题解决学习,十分灵活地衔接了两方面材料。
四、形成的共识及结论
(一)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实践策略
1.课本已有内容的调整:(1)次序:重组教学内容。课本呈现的内容材料一般都是按知识点的分布配套予以呈现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本已有的内容材料进行合理的重新组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上提到的知识点。(2)内容:删减相关内容。同样对于课本上提供的内容材料,教师还可以根据其表现力并采取删减的策略,并不是一定要全用课本提供的所有内容材料。
2.课本之外内容的新增:(1)突出目标达成,开发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有更好的达成度,教师还需要积极开发新鲜新颖和表现有力的内容材料,正如三次上教师开发的安吉小张求职经历的三部曲、鸟巢中刻满普通劳动者名字的立柱、富士康公司几连跳的新闻报道等。(2)发挥学生作用,共建教学内容。针对某些内容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观点与案例,以便于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从而丰富学习的过程。
3.课堂教学内容的融汇:设计综合任务,盘活整课内容。在一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应当设计一个综合学习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实现当堂课所有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比如,对于“现代劳动者”一课的学习就可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劳动者?”为题来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会把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就业态度以及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各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
(二)课本之外新增内容的处理策略
1.技术:(1)罗列课本材料,对照课时目标。执教教师要明确当堂课教学的目标,然后仔细分析课本上提供了哪些内容材料,从而对这些材料的作用有一个清楚的判断。(2)发现弱处缺失,确立新增范畴。如果发现课本提供的材料在促进某知识点的学习方面作用不明显和突出,就需要教师重新选择内容材料以增强学习效果。
2.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材料的开发应当是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材料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预先学习和提前体验的过程。
3.标准:(1)主题性。选择的内容材料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性,如上述实践探索课上播放的歌曲《幸福在哪里》,学生一听就能够领悟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一样。(2)表现力。选择的内容材料在表现要反映的主题思想方面属于最好的选择,如果换成其他内容就会逊色,那么说明现在的选择是最具表现力的。(3)深刻性。选择的内容材料在表达主题思想时具有发人深省的效果,越分析和越讨论,会发现和收获得更多,就说明这样的内容选择是最佳的。^
上一篇: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