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安律,江苏省天一中学。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美的探究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包含对音乐的情绪感受(基于音响)、情感体验(基于联想与想象)过程,同时包含对音乐的思维、表现、创造等审美过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努力做到通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体验、表现、创造过程中,积极自主地去探究音乐的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五类教学引导方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一、创作式引导
教师在音乐鉴赏课上引导学生创作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的需要。根据当前高中生的学情,口头创作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达到“低入高出”的效应,在音乐鉴赏课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音乐活动。
案例:《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师:如果你是个捷克人,从文学角度出发,你将如何来表达对“沃尔塔瓦河”这条母亲河的爱?
如学生的回答与作者一致,教师可以说:“同学们的文学构思与作者的音乐构思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祝贺你们!”如学生的回答与作者的思路不一致,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从多种角度展示了独特的文学构思,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构思音乐的。”
教师投影作者的构思:
案例说明:交响诗本身是文学的音乐化,因此学生的文学构思为接下去的音乐鉴赏做了情感上的铺垫,而教师的点评将使学生对音乐的内容充满好奇心。
师:这些内容,你们觉得用什么曲式能较好地把它们组织起来?(投影)请在以下三种曲式中选择合适的结构,并说出理由。
案例说明:学生对这三种曲式已经很熟悉,有利于课堂上小组讨论,小组间的交流、质疑。教学引导看重的是学生音乐思维的过程,而不是评判出谁对谁错。
二、悬疑式引导
悬疑式引导是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或使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大多具有好奇心和自信心,高中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受到冲击时,会出现矛盾的心态,这种矛盾心态在一定的情境中便会转化为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失时机地设置一些“悬疑”,利用学生产生的好奇心催化学生的音乐情感,引导学生探究音乐。
案例:《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师:平时大家初听一首音乐作品,通常对音乐的旋律、节奏会有较明确的感知,这是因为两者是构成音乐最为重要的基本要素,下面请同学们听几个音乐片段(只放音频,不告诉学生曲名),说说你对音乐的旋律印象深刻,还是对音乐的节奏印象深刻。
●音乐播放顺序:
1.旋律富有歌唱性的《春之歌》;
2.节奏性强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3.淡化旋律线条、无典型节奏型的《水中倒影》。
●课堂显示:跟着第一段音乐,同学们可以把旋律线条哼唱得较清晰;跟着第二段音乐,同学们击拍得很整齐,但对第三段音乐唱得、拍得则七零八落。不过,课堂气氛迅速变得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听了第三段音乐后,老师观察到你们的表情很纠结,这是老师早有预料的,请不要责怪自己耳朵不行,是这类音乐的风格使得你们无所适从。这类音乐不像第一段音乐有清晰的旋律线条,也不像第二段音乐有鲜明的节奏型;它呈现出旋律上的片段性、不断地变换性,节奏较松散、流动性强,属于印象主义音乐。(揭示课题)
案例说明:通过教师的第一段导语,学生的注意力已集中在是对音乐的旋律印象深刻还是对音乐的节奏印象深刻方面,第三段音乐的出现使学生感觉遇到了障碍,产生了矛盾心态。通过教师的第二段话,修复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印象主义音乐的好奇心。
三、“电眼式”引导
“电眼式”引导是指使用较强吸引力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奠定学生探究音乐的情感基础。“电眼式”引导的同时,应设置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防止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画面的形式上去。
案例:《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的音乐》
●视频一:选用克罗地亚钢琴演奏家马克西姆(被誉为欧洲新古典钢琴王子、钢琴圣手,曾为雅典奥运会弹奏奥运会主题曲《奥林匹克之梦》)演奏的《C小调练习曲》录像。马克西姆英俊的形象,深邃的眼神,加上电声乐队、弦乐组的伴奏及闪烁的灯光,让学生们热血沸腾。
师: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你如何评价这首音乐作品的“诗境”?肖邦通过这首作品想宣泄怎样的情感?
●视频二:选用俄罗斯古典钢琴演奏家瓦莲京娜(善于演奏肖邦的音乐,多次获得国际钢琴大赛的第一名)演奏的《C小调夜曲》录像。演奏厅内,一盏追光灯照射在大三角钢琴上,朦胧近似古典油画的视频中,一个表情惆怅且忧郁的古典美少女在琴键上探寻着肖邦的情感世界。
师:肖邦的夜曲浪漫而凄美,这种风格通过哪些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汇聚而成,融入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案例说明:音乐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是为了营造一种课堂情境,是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的需要,本课选择的两个视频在音乐情境上是强烈对比的,虽然学生的音乐注意力起初主要来自于令人心动的演奏者或演奏场景,但教师的引导最终却让所有的同学都自然地进入到了音乐情境中。伴随音乐风格的转换,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情绪也强烈转换,这种强烈对比给予了学生较开阔的音乐思维空间,学生的探究变得热烈而有深度。
四、探寻式引导
我在教学中时常揭示一些普遍认同的“音乐结论”,让学生探寻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即“音乐结论”背后的音乐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要素组合、创作思维等。
案例:《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师:听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老师深深体会到为什么人们把莫扎特的音乐称之为“含着眼泪的欢笑”,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乐章的呈示部,一起探寻音乐中的“眼泪与欢笑”。(播放音乐)
师:你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含着眼泪的欢笑”这种独特的音乐情感吗?“欢笑”如何呈现?“眼泪”何处寻觅?
●每当发现学生的探寻出现困难时,我便给予探寻方向的提示。
●提示:请在呈示部两个主题旋律中寻找“眼泪”,在乐队配器与音乐的节奏中寻找“欢乐”。
案例说明:这种探寻式的引导给了学生&ldq
uo;音乐方向感”,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音乐作品案例,认识音乐风格的独特性,懂得音乐发展的规律性,在多姿多彩的音乐创造中逐渐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年轻人喜欢探寻奥秘,这种探寻式引导让学习小组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音乐结论”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能运用的机会是比较多的,例如:贝多芬成熟时期的音乐风格——“熊熊燃烧的火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所展现的悲观主义者的形象等等。
五、热身式引导
所谓的“热身式引导”可以理解为大作品或较难理解的音乐作品在鉴赏之前的“投石问路”,它使教学产生“梯度”,课堂效果较好,是实现低难度向高难度跨越的一种教学策略。
案例: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鉴赏之前让学生在其作品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中预先体验忧伤、沧桑的音乐情感。
案例说明:《如歌的行板》在音乐的基调上与《悲怆》第四乐章较为接近,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这一乐章时曾流下眼泪,并说这一作品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音乐中的“苦难”也为《悲怆》中“生命的熄灭”之结局埋下了伏笔。《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作品之一,很多同学对此曲有所了解。同时,乐曲ABA的结构清晰,音乐主题形象鲜明,加上旋律非常优美,再以弦乐重奏的形式演奏,较容易打动学生。
结语:教学引导说到底是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是有效教学的表现形态。它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高中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是审美,审美过程就是音乐探究的过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地参与、积极自主地思考去探究音乐的美,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德育本色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