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摘要:科学表明,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结合教学经验,对培养中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中外学者研究已经表明:人生的成就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而80%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长期以来,中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老师、学生、家长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以升学为唯一的目标,结果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彻底把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真正从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全方位地考核、评估学生,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意志、情感及道德品质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改变教法来激起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形象、科学严谨的语言再现场面,创设情景等,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在教学中也可运用挂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和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性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更佳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自主意识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等器官的活动,学生置身于一个由音、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所给予的情景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对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再者利用好审美素材。中学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动因。在一般情况下,学习的动机与效果是相一致的。如果学生缺乏渴求知识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成为一种负担。培养学习动机,首先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着手,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新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去体验获得成功时的欢乐和满足,从而使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加强,学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而只有在心理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更高的求知欲。
三、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广泛而高尚的兴趣,兴趣还要稳定,见异思迁的人在事业上很难有所成就,“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志长”,就是这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坚强的意志可以促使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标,学生学习韧性较差,没有刻苦求知,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束手无策,打退堂鼓,使学习很被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意志的锻炼。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意志品质的培养,光靠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它必须在生活和实践中去磨练。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半途而废终至前功尽弃,成功属于那些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仍不退缩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普的深入发展,科普理论地研究也在深入发展,历史与现实都明辨地证实,公众地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关键,成为一个国家可以持续发展地根基,现代科学不再被看作是生产绝对的,普遍的和永恒不变地真理地机器而是对待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特殊方法已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就像人们一直认为必须能够读书写字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必须掌握某种知识也才能在今天这个被科学和技术渗透的世界上生存,这种潮流提倡具备科学技术素养《美国国家教育标准》中对“有科学素养”的意义是: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要领和科学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具备科学知识不一定具备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读得懂通俗报刊刊载地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地问题所作的和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地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地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所赖以为基础地科学问题,并能提出有科学技术地根据地见解来。有科学素养就一定要有获取基本科学信息,能感悟科学的价值观,并能够运用这种价值观审观社会和我们周围事物地意识。
尽管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地认同和接受。但是,科学普及计划地实际设计和实行常表现出概念上的不明确性和不确切性。这样,给学生带来启蒙作用地科学教育不仅给大多数学生有增加了学业负担,同时又给大多数公众对科技地理解带来了障碍。
我国地中学科学素养教育刚刚起步,袁运开先生对此中学生科学素养地内涵作了深刻地阐述。从国家利益的五种需求,中学生个人发展的三个需要,确定了科学素养内容的三个原则,制定了中学生科学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1、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地基本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地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理解科学在现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2、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发展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常想和假设的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协调相处,热爱科学反对迷信,勇于创新独立思考,崇尚真理,严谨求实,善于与人交流,与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了解科学由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技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关注环境,资源等的重大问题。
五、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和态度。情感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情感在促使人的思想品德、信念、理想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了愉悦、信心、热情等积极的情感,才能带来教学效果。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史料,并对史料精心编排,配备挂图,再用生动的语言和情感去讲述,使历史史实具体化形象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9019.html上一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