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大多数高中学校对长廊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环境布置”范畴之内,为了不让长廊“一面空白”,布置一些一成不变的名言警语、书画作品或是名人画像等,却很少从“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范畴来思考和创设,使得长廊环境缺乏学校特色、本土文化、科技素养以及社科知识的教育等。新课程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校园的空间设施和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见,环境的教育价值将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创设将不再是一个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门活动课程,它将帮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方式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其中,学校的各建筑楼的长廊是学生活动常用的空间,它不是专用的教室,却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延伸,甚至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对我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和53%的教师认为化学科技长廊的创设,能为学生学习提供获得化学科技知识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因此,我们选择“化学科技廊创设”作为化学科技实践活动的主题,让长廊成为可学习、可探讨化学知识的场地,而不是单纯的装饰物,以真正体现长廊环境的教育价值,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专长和才能的舞台。
台州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台州具有电力、医药和化工等特色经济产业,为开展化学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土资源和特色缺乏了解。我们在“化学科技廊创设”这个主题下,为学生规划了三个阶段性课题研究,分别为“台州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台州电力工业的开发和结构”“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每个课题都以本土化学资源为依托,涉及的化学知识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发展乡土经济的情感,也充分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课程理念。整个科技实践活动历时近一学年,在环境创设、课程整合及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等方面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整合——让“廊”成为学生的“实践天地”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将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是化学科技廊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给我们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生活化”“科技化”的教学资源,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可行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也使化学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和实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搭建了平台。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地方性化学科技知识,对教材中的相应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生活实用性,激发学生对参与课题研究和环境创建的热情。如学习《海水获得化学物质》时,及时渗透“海草中如何提炼碘单质”“海水淡化技术”等知识。
其次,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研究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实际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搞研究”的自主天地。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三大课题的研究方向,寻找各自的关注点,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如在《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课题的研究阶段,学生分别设计了“椒江外沙化工区空气质量检测”“椒江外沙化工厂污水处理和排放调查”“椒江外沙化工区居民的健康调查”“椒江化工和医药产业结构和效益研究”等多个研究方案。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全面、准确地反映调查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学生们通过一年多的实地察看、走访专家、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各类实验……实事求是而负责任地完成了各项课题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课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服务社会和参与决策的意识。
再次,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化学科普进社区”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搬进社区,向广大居民展示和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广大居民也参与到关注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如在枫南小区、中山广场、星星广场等社区,开展了题为“台州海洋资源”“台州电力结构”和“化工与环境”等社区科技宣传活动,每次都能吸引很多热心的市民参与,在椒江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己撰稿和设计,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精美的科技展板,选择合适的长廊墙面进行布置和装饰,让研究成果成为长廊的一道“科技风景线”,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研究的历程和成果。
我们将环境创设作为学生的“研究天地”,并由过去的分离走向融合,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蕴含着科技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创造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索、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从研究之中创建环境,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养成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师生合作——让学生成为“廊”的主人
在化学科技廊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通过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习科技知识的过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活动主题的选择、小组的建立和活动方案的设计等主动权都交还给学生自己。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需求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技能水平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各项调查研究的开展,活动总结反思的进行,创设区域和创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也都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师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创设区域有强烈的拥有感和归属感,从心底里认为这些长廊是属于他们的,对这些自创的长廊爱
护有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和高度的同伴合作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各种学习和活动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发展,提高了责任感。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厅廊,到处都洋溢着学生的气息,学生的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和活动心得成了主要的饰物,尽管有些粗糙而稚嫩,但这都是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的写照,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这样使原来只是观察者的学生,变成了参与者、创设者,真是我们中学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科技长廊的创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显著增加,在途中、厂中、场中、馆室中自由自在地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教师更具亲和力,学生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活动和体验中俨然是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一起研讨、一同采访、一块搜集资料,甚至还要在陌生的环境里一起生活,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他们逐步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倾听他人意见,生生关系也更趋融洽。
三、教育价值——让“廊”成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
在实践中,我们在学习时空上冲破了“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课堂学习环境的狭小范围,向开放式学习环境进行拓展和延伸。从学习内容上突破一节课的固有习惯,增加了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科技视野。我们将学生研究成果的展板在学校合适的长廊进行安装,让它们成为学校长廊的装饰品,突出学校生活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也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科技知识的活动区域。首先,“化学科技廊创设”使原本很少有学生伫足的楼道,赚足了人气,课余时间在此贮足浏览和相互交流讨论的学生很多,这里俨然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学习场所。其次,我们还将科技长廊作为对高一新生进行始业教育的参观点,每年都要专门组织新生学习参观。这一者让学生了解我校的“倡导科技”的教育特色,二者让学生了解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他们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我们把化学科技廊视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这就意味着环境已不再是没有生命、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了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环境就如同教师一般具有了教学的功能,它对学生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利用各种环境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中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创设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
四、动态环境——让“廊”在“对话”中变化
环境创设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变化、增减的。实践中,我们专门在化学科技长廊中开辟了一块供学生提问的“学习贴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各研究过程或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研究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解释和商榷。我们把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成的问题作为再研究的资源,引导学生不断地将化学科技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和拓展,继续对生成的新课题进行研究,进而丰富、调整甚至重新布置化学科技长廊的内容。如“从海水提取化学元素”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对“蟹、虾中甲壳素的提出和应用的研究”“对海底天然气开发和应用现状的研究”等课题研究的兴趣。化学科技廊这一“动态学习环境”在学生的“互动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变化,学生也在不断质疑、发散、交流与分享信息中提高观察、思维、交往以及表达的能力,增强了研究的自信心。
经过一年多长廊环境创设活动的全新体验,教师们明确了环境教育的价值,更新了自身的教学理念,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并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而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萌发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意识与积极探究、学习的欲望。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宣讲实践和长廊装饰等历练,学生们学会了合作、交流和思辨,获得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增强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服务社会、参与决策的意识。■
上一篇:刍议美术色彩教学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