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地理活动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地理活动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比较
  “河流地貌的发育”包括“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前者呈现了外力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学的主体和重点。笔者曾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实施本节课教学,并有重点地进行课堂观察和测评。
  1.教学方式A的主要流程
  (1)运用PPT呈现“河谷的演变”过程,教师精讲“V”型河谷和“U”型河谷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师生共同完成1组例题(选择题);学生自主完成1组验证性练习(选择题),正确率很高。
  (2)运用PPT依次呈现三种河流堆积地貌,教师分别分析位置和成因;教师提供表格,要求学生填表比较三种冲积平原在位置、形态和成因方面的异同,并评价总结;师生共同完成1组例题(选择题);学生自主完成1道验证性练习(综合题),正确率较高。
  (3)运用PPT呈现长江沿岸的城市分布状况,教师精讲河流为聚落发展提供的条件,并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规模、位置的影响;学生自主完成教材81页的“活动”,对原因描述不全面、不准确,教师启发、总结。
  (4)学生自主完成巩固性练习(4组选择题,1道综合题),达标率很高,只有综合题的第3小题错误率较高(要求学生读取图中信息,并运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为聚落选址),教师重点评价该小题。整节课学生认真听讲、练习,秩序井然。
  2.教学方式B的主要流程
  有针对性地收集、处理长江沿线素材,引领学生“顺江而下”,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1)驻足三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河道特征,探究其成因,多数学生对成因的解释局限在“流水侵蚀”上,教师评价、补充。
  (2)出示长江流出三峡后形成的冲积扇范围图(来源:李庭等《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并展示金沙江两岸交叉出现的冲积扇景观图;学生4人一组完成教材中“冲积扇形成”模拟实验,分组讨论冲积扇的位置、形状与成因;各组派代表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3)将画面定格在“九曲回肠”段,引导学生观察河道特点;教师和1名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在平坦而略有坡度的沙盘上,开一条“V”型河谷,然后缓缓放水,直至形成“U”型河谷);学生分组探讨河道弯曲处两侧的侵蚀和堆积情况;组际交流,教师评价、总结,实验耗时较长。
  (4)再现“九曲回肠”河段景观图,播放“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视频;学生根据视频,分组讨论后写出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投影交流各组的成果;答案存在问题较多,教师再次播放视频,补充讲解。
  (5)展示长江三角洲风光,用静默的画面呈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讨三角洲的成因;组际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面对真实的情景、美丽的画面,绝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过程。但每次活动耗时都较多,学生的解释不尽科学,教师要花较长时间去启发、总结,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只能与学生一起完成2道“例题”,不得不放弃原本准备好的验证性练习;最后,没有时间实施“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教学,用于巩固性练习(与A方式相同)的时间也较少,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回答出现了错误(如混淆三种冲积平原的位置),但对能力要求高的问题(如成因分析)掌握较好。
  3.两种教学方式比较
  二、 活动探究式教学的弱势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较多的是A方式,B方式最初用于一次观摩课,此后就较少运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倾向于采用A类教学方式,地理活动探究式教学在实践博弈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类。
  1.活动探究式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一,在“双基”目标的达成上存在风险。A方式强调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突破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学业考试成绩有保障;B方式在活动、讨论、启发等环节耗时较多,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训练不够,教学程序与教材逻辑不同,又因时间不足未能带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导致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模糊、零散,书面的学业测试不理想。在当前重书面成绩的评价标准下,多数教师自然会选择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方式。
  其二,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存在风险。在活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既要完成大量的活动、探究,又要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还要与教师一起解决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教学时间常常不够。而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多、课时紧,多数教师即使认同活动探究式教学,最终也不得不放弃。
  2.活动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
  其一,对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高。合理设置“活动”,要求教师具有突出的收集和整合资源能力、创设和创新活动能力;这类课堂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许多变化难以预测,要求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和广博的学识,具有准确把握学情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部分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选择便于操作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方式。
  其二,对教师的时间投入要求高。教学方式B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素材多来自于教材以外,没有现成的资源可用,教学次序也要随之改变,这种创新设计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突出的能力,还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设计问题、预做实验等等。这些要求与中学教师繁多的教学任务相冲突,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出现在公开课上。
  三、 活动探究式是地理教学的应然选择
  活动探究式教学虽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它在优化学生态度、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内化学生情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
  其一,活动探究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求知质量。就获取知识的质量而言,两种教学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A类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告诉学生结论,再通过快节奏、高密度的训练(例题、验证性练习、巩固练习)来强化,能使学生快速、完整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它缺乏对知识形成 过程的体验和感悟,获取的知识往往难以长久留存,因而是短效的。相反,B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先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认识,再在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顿悟”,让他们自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学生在这种亲历的“慢”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掌握的知识才能可再生,积淀的地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益。
 其二,活动探究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使他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持续性发展。A类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智能取向,课堂教学的重心集中在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反复强化上,会使课堂教学丢却求美、求善等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反,B类教学方式重视设置活动情境,关注学生亲身体验,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持开放、赞赏的态度,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的生长,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成长,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这些隐性的素养会久远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心智发展,而它们需要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而成,很难通过教师的讲授习得。
  四、 地理活动探究式教学的优化措施
  活动探究式教学更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地理课堂的主格调,但在实施时要尽量减小风险,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适当吸收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的优点,努力使地理教学既重视探究又追求实效,既强调“情意”又关注知能,塑造既诗意洋溢又扎实高效的地理课堂。
  1.突出重点,适度设置课堂活动
  无论是情境还是活动,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宜针对重点内容和本质问题设置探究活动,对浅显的、次要的、过于艰深的内容可采用传授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将这些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又能防止过多的活动导致教学时间紧张,以及由此带来的探究不充分、双基目标达成率低等问题。
  例如:B方式中安排了两个实验,“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这个实验操作难度大、时间长,揭示的现象又是学生容易想到的,不必费时费力地安排这一实验。再如:“河漫滩平原的形成”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探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学生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不妨直接采用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方式。
  2.注重启发,全面激活探究思维
  活动式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而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借助外显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内隐的反思来实现。因此,教师既要在活动式教学中,设法引发、维持和促进学生的探究思维,又要在有意义的传授式教学中,充分发掘教学内容和训练系统的探究性,注重启发和引导,设法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意识和思维活动。
  例如:运用“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方式教学“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循着前一个环节推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结论,提出“凸岸堆积延续若干年后,可能形成什么结果”,以引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和意识,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再去讲解、总结,这样,既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高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思维的自主活动。
  3.重视铺垫,合理架设思维通道
  学生的探究发现并不都是顺畅无阻的,有些探究活动难度较大,学生有时会因素材不足、经验缺乏、迁移障碍等原因陷入困境,教师如果过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一味等待,学生的探究过程难以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也就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捕捉学生的课堂反馈,适时铺路搭桥,灵活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
  例如:B方式中,探究三峡的成因难度较大,多数学生的解释局限在“流水侵蚀”上。此时,教师可以提供更多关于三峡形成的资料,并提问“如果仅仅是流水侵蚀,能否形成很深的峡谷”,进而运用素材和设问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理解三峡的成因,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到对知识本质的把握上。
  4.强调巩固,科学描述探究结论
  在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能心中有数,但难以表述,有些学生可能割裂地理解不同的知识点,不利于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因而,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巩固探究成果,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对已有的发现做出正确的概括,让他们全面透彻地理解新知的内涵;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描述,使他们融会贯通地理解新知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零散走向系统。
  例如:B方式按沿江而下的顺序呈现素材,“侵蚀”、“堆积”交替出现,优点是教学情境更真实,学生探究更自然,但由于没有按教材结构分类学习两类地貌,致使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归类和区分产生困难,获取的是认知“碎片”。鉴于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三种冲积平原的位置、形态和成因进行比较,让学生潜在地建构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便于自己灵活运用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得以提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965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