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周宓,李瑛,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长沙 410006)。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全面考查考生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2010年新课改高考开始,湖南省高考语文卷设置选做题,将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内容作为其考试的内容。
一、选做题考试内容、能力层级的设计和理解
(一)选做题的考查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选做题的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选修课程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五个模块,组成语文卷的考试内容。其中选修模块的内容主要集中于选做题中进行考查。
(三)选做题的能力层级要求
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到,选做题和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层级考查要求集中在“理解”“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4个层级,其中现代文阅读题对“表达应用”层级未作要求,选做题对“理解”这一层级未作要求,选做题的能力层级考查要求略高于现代文阅读,且主要侧重于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见下页表1)。
G311Y708.jpg
选做题在“分析综合”内容方面突出“主题表达、结构特点、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评价”内容方面提出“语言艺术”和“形成看法”;“表达应用”内容方面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看法,表达情感”“有创意地设计文本”“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得体地表达”;在“探究”内容方面强调“知人论世”和“探讨文本的社会价值”以及“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就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应用与探究能力是选做题着力考查的核心能力。
(四)“应用”与“探究”是选做题的核心
1.强调“知人论世”
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旨趣,准确把握作品中表现的情志,深度发掘文本的意蕴,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这些都需要运用好的方法。“知人论世”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探究其生平和为人,把握其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作品。“知人论世”对于考生来说,不仅仅应用于对作品的阅读,在生活和学习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应该正确运用“知人论世”这种方法。
2.强调“有创意”
“有创意”要求考生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或者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与构思。“有创意”的前提是“有个性”,希望考生能够立足自我,根据自己长期阅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习惯,积极调动自身的情绪,融入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用独到的眼光寻找和发现问题,以创造性思维辨识和分析问题,根据自己的质疑,形成自己的看法,发挥创新精神,以个性化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强调“负责任”
“负责任”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主张个性张扬但不允许肆意胡来,希望青年学生养成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清楚明了地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生存的意义,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恰当地控制情绪,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准确的价值判断,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二,阅读从文本本身出发,不歪曲理解或错误解读,不衍生不良的思想认知,从问题本身出发,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合理化的可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4.强调“社会价值”
阅读突出文本的社会价值,旨在希望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同时,探讨文本的社会价值或影响,将作者及其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发掘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情志或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影响。将学生、作者、作品以及社会联系起来,学生从阅读作品到关注作者,再到关注社会,在社会这一大的背景下来理解和分析作品,来感悟作品带来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语文应用能力不仅仅反映在对作品的理解,更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性张扬与社会影响的恰当处理。
二、选做题的结构变化
选修课程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与必修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加之在试卷必考内容中“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等所占份额已经比较重,所以选做题暂未设题考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的内容。4年来,对《新闻阅读与实践》这一选修模块的内容考查了3次,《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和《外国小说欣赏》考查了2次,《文章写作与修改》考查了1次。
选做题形式确定为只提供2道小题,考生任选其中之一作答。这是从命题和考生作答等角度考虑确定的:其一是阅读量,设置选做题,考生首先会将提供选择的试题都阅读一遍,再从感受、难度等方面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试题,这样,提供的试题越多,会增加考生的阅读量;其二是命题难度,提供选择的试题越多,内容的确定、试题之间难度的等值等因素势必会增加命题难度;其三是押题风险,提供选择的试题越多,复习备考的难度越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押题现象更加严重。
4年来,选做题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新闻阅读与实践”的选做题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出选做题从初步尝试到逐渐成熟的变化过程(见表2)。
G311Y709.jpg
1.题干从有提示到没提示
2010年提出的问题为“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
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在题干中有非常明显的提示——“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是新题型的第一次出现,考虑考生对题型的不熟悉,通过提示来引导考生正确理解题意和作答要求,以更好地发挥语文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而之后的两年试题提出的问题题干中没有再出现相关提示。
2.材料阅读难度逐渐加深
2010年选的是4条标题,而消息标题是新闻事实主要信息最集中、最凝练的概括。把握了标题实际上就已经基本把握了该消息所报道的事实。2011年的材料为《人民日报》报道有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的一条消息,这条消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新闻事实的主体是大量的数据,二是原文对数据进行归纳所得的结论也是事实。虽然材料中出现了大量的数据,但只要考生厘清数据之间的关系,就能很好地把握和解读蕴含在数字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等信息。2012年所选材料有对新闻事件的简单陈述,也有对新闻事件所产生意义的阐述,信息量大,考生需在准确抓住材料主要信息和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作答,这样就明显地增加了阅读难度。无论从字数看,还是从材料的信息量看,三年的材料非常明显地呈现出阅读难度逐年加深的变化。
3.应用和探究能力考查的要求不断提升
从“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写“一则”新闻短评,到结合材料中罗列的大量数据信息“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新闻短评,不仅是文本信息筛选和整合的难度增加,而且在表达的文体完备上也提升了要求;从写“新闻短评”到“为消息拟标题阐述理由”并写“新闻短评”,2012年考查内容涵盖了前两年的内容,从局部到整体,以新闻阅读与实践的角度提高了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语文应用能力考查的广度和深度均有一定的增加。“新闻阅读与实践”选做题从新闻标题的分析、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新闻事实的分析与评述等多角度、多层面,通过命题上的渐进,除了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之外,还起到了培养考生在今后学习与生活中对新闻的阅读与实践的能力。
三、选做题的设题特点与命题追求
(一)设题特点
1.讲求材料本身的多元性与探究性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强调材料内蕴的丰富性和解读的多元性,材料本身应具备问题性、开放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其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调动知识积累,投入情感,运用科学方法,发现、质疑、创造、应用和探究的过程。文学类作品,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的理解应是多元的;实用类作品,对思想等内蕴的理性分析和探究应是多层次的。
2.讲求问题设置的应用性与探究性
在选做题的问题设置方面,强调问题本身的理解、分析评价性,根据文本内容,清晰指向文本中的某个重点或难点,提出一个角度的单一性的、侧重应用性的问题,或者提供两个以上角度的多向性的、侧重探究性的问题。考生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深层阅读,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验、认知与判断,就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以外的延伸性的应用与探究。
以2011年“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做题为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中国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截取的材料既要能反映作者的主要思想,也要考虑在阅读难度上的控制,同时还要能够达到激发考生思维进而进行探究的目的。选取孟子和墨子的两段语录作为阅读的材料,孟子的这段话是考生在选修课程内容中学习过的,墨子的这段话虽然未在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直接涉及,但墨家是诸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思想是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的。“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问题设置分了三个层次,以考生阅读和思维过程为序,逐层推进,引导考生“分析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在紧扣材料文字本身,掌握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再“分析两段文字所体现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把握“爱”的思想,扣紧“以及”与“若视”的提示,分析儒家推崇“仁爱”、墨家主张“兼爱”的两家思想上的根本区别,再“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问题从限制到开放,设置思维的层次,考生须联系积累,充分发挥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探究和解决新的问题(见下页表3)。
G311Y710.jpg
3.讲求答案的开放性与应用性
从选做题设置的答案来看,答案开放,不限定考生的思维。所提供的答案只有要点提示,即只提供了回答问题可以选取的角度或路径,没有固化的标准,尊重文本的多元解读性,尊重考生对文本适当的自我解读,观察考生是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是否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非常鲜明地表明了选做题不提供具体统一的答案,鼓励考生立足自身,从文本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思想或认识,结合材料“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命题追求与反思
1.着力于考查考生解决相似或相同问题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命题紧贴语文教材的内容,以检测考生对语文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的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迁移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命题追求,用熟识的情景或问题,让考生按已形成的、成熟的思路分析问题,以较为成熟的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能够起到考查考生解决相似或相同问题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学语文教学落实的促进。
以2012年“外国小说欣赏”选做题为例。(语段略)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
6分)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
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涉及一个话题,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本试题涉及了“叙述”“人物”“情节”“情感”等几个方面。将第(1)题与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进行比较:
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这均为限制情景的创写题,涉及“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揣摩人物心理”等内容,两题相似程度很高,高考试题只是变化了一个词,将“描写”换成了“叙述”。“叙述角度”“叙述人称”“贴着人物写”“揣摩人物心理”等都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教材重点的学习内容,是学生选修模块必须深入研习的部分。这样设题的目的,一方面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对人物行为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深入体察人物心理的能力。这种命题方式能够很好地将考生的学习积累从记忆深处调动出来,通过回忆再现、辨识比对、选择匹配、编码整合等心理过程,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完成对相似或相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贴近教材内容考,能够很好地检测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有效提高考生在高考中的成绩,也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回归课本和重视课本,但与此同时,如果大量地或频繁地采用这种语文应用能力考查的形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增大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限制的影响等。
2.着力于考查考生解决不同问题的应用与探究能力
命题增加思维过程的开放性和语言表达的深刻性,以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了经典作品的精神内容,成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将内化的知识和精神,通过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有深度地、有个性地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考生须充分调动语文学习的积累,深度思考,个性理解,积极探究,直至解决与平时课本学习时有所不同的实际问题,这样来达到考查考生解决不同问题的应用与探究能力的作用。
以2013年“中国文化经典”选做题为例。(语段略)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随笔《谈学问》和清代散文家刘开的《问说》,两段材料中的“问”在内涵与作用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第(1)题,紧扣材料本身,一方面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所阅读文字的中心思想的能力,考查把握不同文字材料比较精微的意义差异的语文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学”与“问”关系的思考,考查考生辨析“问”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重要作用的语文应用能力。第(2)题,未直接给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句子,“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是一种思考背景和观点的提醒,“结合”二字要求考生能够灵活地掌握相关的经典论述。这样设题的目的,是充分调动考生在学习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过程中的理解和积累,从自己熟悉的古代经典文本中征引相关论述恰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选择空间非常宽广。这种命题方式逐渐拉开选做题与选修课程内容的距离,注重考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要求考生必须启动多元思维模式,发挥综合性思维能力,寻求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是从更高层面考查考生语文应用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尝试。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尽善尽美的方法,只有在不断探索和不断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结果。不同的材料应该采用最适合的命题方式,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湖南卷选做题命题不断尝试新的命题形式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和探究能力。
四、结语
“选做题”是高考语文湖南卷集中考查选修课程内容的试题,集中体现了湖南省高考语文命题在语文应用和探究能力考查上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实现。4年来从材料选择、题型设置和命题角度取舍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改革,以期望能更好地区分考生群体,并对中学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语文应用、探究能力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编辑手记:选修课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选修课课程目标、模块内容,并提出了选修课教学和评价建议,然而,由于高考命题未能恰当反映选修课内容和学生能力目标,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选修课程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得到真正落实,选修课程内容一定程度上沦为高考备考资料。高考命题如何反映选修课内容,如何提高选修课程测评的效度和信度,并以此促进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真正提升?一些省市高考命题通过设置选做题来实现对选修课程的考查,周宓、李瑛就为我们分析介绍了湖南卷选做题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命题特点、参考答案等,呈现了湖南卷在选修课程内容考查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继续关注和深入研讨: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试题难易度如何做到均衡,如何规避学生因选择实用类文本试题而忽视文学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