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文化:阅读教学不可缺位的元素解析

文化:阅读教学不可缺位的元素解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沈晓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科研处。


    关于人和文化的关系,德国人类学家修普勒斯纳做了这样的阐释: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始终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其行为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阅读要还原作者原意。他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作为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作者,其思想也必然打上当地、当时文化的烙印。文化元素很多时候在阅读者和作者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阅读者可以经由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从而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也必须关注文化元素。反之,阅读教学中文化的缺位,会阻碍阅读者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误解或者消解作品的意义,从而让阅读成为阅读者自说自话的呓语。
    一、文化缺位:导致对作品主旨和作品人物的误读
    常言道:入乡随俗。方圆百里不同俗。一方文化养就一方人的行为习惯。
    杨绛的散文《老王》被多种版本语文教材收录。粗略查了一下,人教版八年级(上)、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都选用过。对于这样一篇被多本教材选用的文本,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解读其主旨。最为集中的一种看法是: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旧社会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并且说出了作者对这样一个无依无靠车夫的怜惜与愧怍。
    这样的主旨被很多人接受,笔者的学生中就有很多人认同此种解读。问及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有愧怍之情?很多学生把文章中这样的一段情节作为证据:凄苦、贫困、潦倒、疲病的老王不知从哪里得到一瓶香油和几十个鸡蛋,老王自己不舍得吃,把它们送给了杨绛。杨绛接了老王的东西,文章这样写道: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连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学生的理由是:世间情谊无价,老王人家真心诚意地送东西给你杨绛,杨绛却给钱给人家,“情”怎好用“钱”来衡量,尤其是老王又处于“穷困”的境遇,这不是对老王的侮辱吗?因此,杨绛会对老王存有愧怍之心。这样的理解貌似符合人情世故,但学生忽略了事情发生的地域背景——老北京。
    好面子、重情义是北京人的本色。老北京人把礼数看得比天大。说话办事,都要讲究一个面子,绝不能让人“拉不下脸来”。用老舍《四世同堂》中的人物祁老爷子的话说: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在北京人的世界里,凡事都要谈一个“礼数”。在财物交换行为中,北京人是不能谈钱的,在北京人看来,谈钱,那真是一个“俗”,即便是真卖,也绝不能谈钱。《茶馆》中,王利发新店开张,好友常四爷带了两只鸡、几斤腌萝卜来贺喜。常四爷以卖菜为生,这鸡和萝卜自然也没有白送之礼。只是老北京人,觉得谈钱会伤了脸面。卖方言钱伤面子,买方不给钱,自然也不合礼数。往往是买卖双方,买方不讨价还价,卖方也不嫌多嫌少。《茶馆》写道:王掌柜给了,四爷看也不看,就揣在怀里。这就是老北京人,重情好义好面子,钱物来往却不谈钱,只在心照不宣之间,了了一段买卖。这好礼的风俗就左右了北京人的做事方式。早年间,北京还有一个风俗,就是穷苦人家得了稀罕物件,自己舍不得吃,就辗转送到相熟的富人家里,说是“送”给人家尝尝鲜,其实是一种婉转地“卖”,却不便明说。但被送的人家是明了这其中的意思的。这样看来。杨绛的行为其实是符合老北京人的规矩的,其实是杨绛人性善良的一种体现,自然也就谈不上对老王人格的侮辱。学生不了解北京人这样的风俗习惯,按照常理去理解杨绛的行为,也是正常,只是这样理解,显然是对作品人物的误读,也就使得我们的阅读消蚀了它应有的价值。
    二、文化缺位:导致阅读的狭窄和认识的偏颇
    语文教材中,收入很多有关女性命运的作品,比如《窦娥冤》、《祝福》、《边城》。不论是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是网上的很多解读文章,都会把这些女人命运悲剧的原因归结为阶级压迫。以至于教学这类课文时,学生的脑子好像电脑被安装了既定程序似的,不用老师解说,他们可以无师自通地揭示人物悲剧的根源是阶级压迫。这种缺失了文化参与的惯性解读阻碍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阅读的狭窄和认识的偏颇,也让阅读消解了本质的意义。
    以《祝福》为例,当我们把人物放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看看这些人物的悲剧除了阶级压迫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揭示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也是阅读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很多教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阶级压迫的说法,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真的如此?那么,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迫害是其本性凶恶还是另有原因?除了鲁四老爷之外,祥林嫂同一阶级的穷苦的人们在加剧祥林嫂悲剧的进程中,是否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真若如此,这样的一群人,是否都是恶人,如果不是,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阅读教学承担的首要任务是带着学生去阅读作者的意图。批判鲁四老爷,是鲁迅创作的初衷吗?笔者在教学中,再一次听到学生以惯性思维推测祥林嫂悲剧根源的时候,抛出了这样一连串问题。
    为此,笔者介绍了旧时绍兴抢婚习俗(抢婚一般发生在下层社会,抢夺的大多为丧夫的年轻女子,是一些因贫困娶不上妻子的男子的无奈之举,官府对此一般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的态度,实际就是对抢婚的默许),联系文中祥林嫂的婆婆策划的带人抢婚一段,学生若有所悟。再介绍捐门槛习俗,学生明了“捐门槛”不是柳妈的发明创造,只是一方习俗,柳妈换成刘妈,只要在鲁镇文化的氛围中,也会身不由己地信奉这一陋俗。同样,鲁四老爷换成陆四老爷也一样,不是人做的恶,都是习俗惹的祸。法国文艺评论家罗丹在《艺术哲学》中做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和作品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民间对贞洁的崇尚作为一种文化, 绑架了生活于其间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祥林嫂自己。因为文化的参与,学生理解《祝福》的主题不是一句简单的阶级压迫所能概况得了的。从文化的立场来看,鲁四老爷和柳妈,甚至和祥林嫂都没有本质的区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人的心理、言行都被这样的文化所控制,祥林嫂的悲剧就在于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这样的陋习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无形的力量死死地罩住祥林嫂,使她艰于呼吸,直至死亡。鲁迅的本意在于揭示这种残规陋习对于祥林嫂、对于整个鲁镇的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的戕害。文化的参与,让学生的阅读行为更靠近作者的写作初衷,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三、文化缺位: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语文与文化紧密相依,应该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如何体现让学生理解文化,很多教师选择了说教。但是说教,只是一种剥离于学科本身的外在的行为,说到底,跟语文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阅读者倘不能以文化的视角参与阅读,语文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自然就得不到挖掘,很多可贵的教学资源必然招致流失。
    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为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作为《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作品,历来被研究者作为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苏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一册都把此文作为保留篇目,也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学生体会孔子思想内涵以及智慧的重要文本。
    无论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所在,还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教育追求,让学生接受《论语》文化的熏陶都是必需的教学行为。事实上,语文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要求的,然而,很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更多的是通过架空的文化说教,浅表化地完成教学目标。文章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在说教中招致流失,从而消解了教学的效度。文本本身蕴含有哪些资源,可以作为领悟孔子思想内涵的阶梯?笔者从引领学生阅读问题开始挖掘探究。文章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结合教材注释,学生了解四人的姓名字号和年龄:子路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名点,字子皙,约小孔子20岁;冉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四个人的排序暗含了儒家“以齿为序”的文化。因为题目为辑录者所加,所以以“字”称四者,以表尊重;而文章中孔子称四者,则是直呼其名,因为他们之间是师生关系。称呼的变化蕴含了儒家“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礼”文化。仅是一个文章的题目,就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文章主体为“四子言志”:子路之志是使“民有勇且知方”,侧重强国却不忘使得百姓懂礼;公西华之志是“足民难为礼乐”;公西华之志是“宗庙会同小相”,三者之志虽然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遵循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尽管孔子只对曾皙之志大发感慨,言“吾与点也”,但是,四子之志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入世、弘毅进取的精神,修齐治平、礼乐治国的思想精髓。
    知识本身具有自身内在的立体结构。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四个层次。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是隐含在知识深层的一种结构。执教者若以文化的自觉传递知识,知识的传递过程就会成为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引导过程,知识传递本身就成为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不需要通过额外的说教进行文化的传递。
    四、文化缺失:阻碍阅读多元化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元化阅读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同追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但是,文化的缺位,很多时候会阻碍多元化阅读,造成阅读的浅表化和单一化。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为例。作为古典文学名著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一直被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关于她,红学专家王昆仑有一句名言: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人教社”的旧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课前“预习提示”说:“课文虽然是节选,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已经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凤姐的泼辣和虚伪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后面的练习又说,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刁钻狡黠、谄上欺下的性格特征。
    “人教社”的旧版“教学参考书”也说,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里是一盆火,暗里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练习”以及新版“教学参考书”的人物形象评析,同旧教材完全是一个调子,毫无二致。
    不同时代的教参对王熙凤的评价都持负面态度。其外貌是“粉面含春威不露”,其穿着是彩绣辉煌,其行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皆屏息她独放诞。在“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贾府,她的言行却与恭瑾相悖,可以当着众人之面,批评王夫人恐是记错了;即便在老祖宗面前,也敢叮嘱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句句不离“只管告诉我”,丝毫不怕有越礼之嫌。这样的一个人物,教参作那样的评断,似乎确实有理。以传统的女性文化立场来评价,王熙凤确实与中国三纲五常的文化要求差距甚大。给她一个全盘否定,连她自己都觉得不亏。用她自己话说:“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
    问题是,阅读活动的时间起点都在当下,阅读者的阅读活动必然打上其生活经验的烙印。阅读过程必然要穿越文章和阅读者所经历的生活。当现代文化不再以“服从、贤淑、娴静”作为女性美德的文化标杆,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女强人成为正面形象,擅长人际交往也成为一种社会需要,王熙凤善于针对交际对象组织语言,交际时能依据交际需要,揣摩他人心理,顾及他人情绪的交际行为就成为值得肯定的一面。
    事实上,阅读教学中,缺失现代交际文化的立场,一味地秉持教参滞后的观点组织教学,必然屏蔽文本丰富的内涵和对学生当下生活的指导意义,阻碍多元化阅读的真正实现。当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说自话,也就意味着教学价值的丧失。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985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