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树立高中学习目标、培养科学规划未来的能力,使学生们在道德、情感、知识、体魄、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课程实施策略是首先要建设好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的生涯规划课程;其次是要厘清影响学生生涯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辅导学生对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作出明确的选择;第三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规划发展的自主性、生成性,实行交互式、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
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列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更需以生为本的规划教育理念指导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具体体现为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分为品德、学业、兴趣、技能、交往、职业等六个组成部分,分阶段实施。高一学年主要帮助学生确定自我认识的统一性,辅导学生对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作出明确的选择,也就是对自己是谁、如何发展、在未来社会中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承担怎样的社会角色形成稳定清晰的认识,并作出初步的学业决策和管理。高二学年主要帮助学生面对现实,了解社会需要和自我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学业管理和学业决策上提供辅导,强化自我规划的阶段性,做好分科决策、高中选课决策,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和奋发向上的斗志。高三学年规划课程建设着眼于学会把自我需要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明确目标并直接有益于志愿的填报。
生涯规划课程是独立于德育又融合于德育的课程,且依靠中学德育网络。它的实施是依据学校设计的《生涯规划手册》,从上述的品德、学业、兴趣、技能、交往、职业等方面规划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导师通过讲授、座谈、交流、模拟职业访谈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相关行业进行职业体验,参加人才招聘会,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氛围,邀请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开设生涯规划论坛等。
课程的设施需要建立一支多方面的导师队伍。导师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生为本的原则。导师的角色主要是“导”,在指导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规划和实施的能力。第二,科学性的原则。导师不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给出建议,指导学生必须有科学根据:一是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以及学生发展意向和职业倾向等;二是依据学生的教育背景,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等;三是要依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包括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与受教育水平、家长对学生的期待等;四是依据社会背景,包括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就业现状、未来人才需求、高校招生动向等,还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第三,力所能及的原则。导师指导学生制定规划和实施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的规划,为自己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四,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过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并没有达到成熟,其社会化程度不高,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十分稳定和深刻,为减少学生的损失,避免为成长付出沉重代价,导师对学生的测试和指导意见必须经过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导师教学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因师施教,教师将自身的知识、技术、经验、体验和精神融为一体,开展个人独特的规划课程,供学生观察、学习和探究。
二、影响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制定和实施的因素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必须先研究影响学生制定和实施生涯规划的因素。通过对本校827名高一学生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学生普遍欠缺生涯规划意识和实施方案。如在“提出生涯问题,唤起任务意识”上欠缺的因素有:缺知识因素的占70.7%,缺观念因素的占75.6%,缺心理素质因素的占87.2%,缺能力因素的占92.7%,缺内心感受等因素组合占78.05%,对生涯规划变化过程认识不足的占68.29%。总之,这些学生有75.6%还缺少“命运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的观念,还未意识到人生要向这方面努力。
在学生了解自己上,特别是通过量表对自己的客观分析,几乎没有经历过,基本上缺乏自我认识的能力。对自己评价方面,其中主要依赖学校和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占76%,主要依赖家长对自己评价的15%,主要依赖同伴评价的占9%,体现了当前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懵懂状态。
在学业目标上,被调查学生对未来的目标都充满希望,但对升学的途径不明确,对特长培养功利性强,只盯着升学。对影响学业目标制定的主要因素统计分析,自我制定的占48%,家庭影响的占21%,学校影响的占31%。
在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学习的规划上,学生对学校设立这样的发展方向不感兴趣,基本上归结学校对少数学生的特长培养,没有认识到爱好特长也是需要培养的,相关的技能学习也是高中学习的内容;在职业规划认识上,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很模糊,基本上把职业的决定权授予了师长,极少数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认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对职业规划认识的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家庭因素占84%,学校因素占5%,同伴因素占11%。
在个人生涯规划制定和实施上的促进因素,班会课因素占4%,导师因素占23%,课程因素占100%。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影响学生生涯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因素主要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同伴因素。在促进学生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学校开设规划课程是最有效和切实学生实际的措施,可以提供全面、实际的帮助。
三、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策略
在课程实施中,除了导师的以上自律原则,课程中在师生互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自主性。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动性,是我们规划指导的理想目标,它是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必要保障。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和谐的,导师只是学生规划活动的组织者、
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真正做到指导与规划相长。注重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高中阶段,学生在探究规划过程和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愉悦体验比获取规划内容本身更重要。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学习能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规划和实施全过程,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对前途提问,向导师和家长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学会有目的地规划、有方法地实施、有创造地探索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规划实施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调适性。自主调适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规划和实施活动的指向、节律、强度、频度等要素,以合乎社会价值取向与发展需要的行为方式予以适应,从而获得规划实施的积极评价,由此提升规划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阶段高中学生在人格水平上有明显不同特点并导致其自主调适能力发展也有相当不同,这表现在诸如独立性、成熟度、主动性、开阔度、稳定性、耐受度等指标上。由此,在指导学生制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规划的个性化,还要关注学生随着学识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对规划不断地修改,导师要保持对学生科学的认识,把握学生修改规划的度,规划要保持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调适度,既不能连连跳,也不能步步退。
全面性。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国教育人士的高度评价,也是规划课程实施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发展规划是使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意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此,在指导学生规划时一定不要仅仅建立在学科学习这单一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全面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要在注重学业和职业的基础上,确立对品德、兴趣、技能等的规划,“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优秀,在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拔尖”应为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原则。
伴生性。伴生性指导师作为教练的身份促进学生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导师要做好伴生性工作必须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意识:第一是倾听意识,是建立师生互信最有效的办法,可以传达情意和延续对话;第二是发问意识,通过发问了解学生对规划的理解、实施方式及态度与处理模式,只有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达到规划实施的效果;第三是区分意识,导师区分的目的是反映真相,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盲点;第四是回应意识,将自己对学生的想法、看法真实客观地反馈给学生;第五是直觉意识,即从本能的反应,从过去的经验中积累而来,提供给学生参考;第六是觉醒意识,即在学生实施规划之前就要清晰学生实施的效果,只有指导学生实施正确的规划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目的是通过高中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规划课程的基本内容,达到高中规划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体验到生涯规划实施的情感。为达到目的,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更需突出过程与方法,尽量通过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使目标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生活,在规划逐步实现过程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养成,努力使规划课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生涯规划知识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生涯规划理念的力量是无限的,课程实施策略的核心是要通过开放和可变的规划课程把规划的理念深入学生的意识中。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生综合性学习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