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形势相生:课堂教学的融通之美发展策略

形势相生:课堂教学的融通之美发展策略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65-05
  课堂教学是有形的,但也是无形的。仅仅关注有形的课堂,无法达到课堂融会贯通的境界,在“形”的背后总有一种“无形”被遮蔽。这种“无形”可能是一种价值观、趋向力、结构、时间、速度、关系等等,它在推动着形的发展和运行。我国古人往往把这种无形和有形,统称为“形势”。
  “形势”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除了有“形状”的含义之外,还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条理、形式,例如宋朝韩拙《山水纯全集》的“无势而乱作盘曲者”。二是关系,例如唐朝张怀瓘《书断》的“运用连岗尽望,势不断绝”。三是力量、趋向力,例如清朝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的“树石本无定形,落笔便定。形势岂有穷相,触则无穷”[1]。《现代汉语词典》对“形势”解释为“地势;事物发展的状况”。而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形势的内涵要更加广泛和幽微。说到底,形具有形状、实体的含义,可以为感官所直接把握,例如形状、颜色等等。势无法直观,可以间接感知,例如权势、山势、气势等等。形势不可分割,有形就有了结构和实体,有势就有了精气神。形与势完美交融,方能通过局部把握整体,透过表象看到意志,把握当下看到未来……从而达到贯通一气、随心所欲、神融笔畅的“融通”境界。
  一、形势在哪里
  (一)形内之势,形外之势
  形内之势,表现为形之间的结构和张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2]也就是形之间有内部的建构,它们组成了一种势。例如,笔者在教学《猜猜我是谁》一课中,就采用了这样的集体合作方式:第一排同学画背景,从第二排往后的同学画前面同学的背影,并剪下来贴在背景上。这样的合作,使得每一位同学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作画环节。形外之势,表现为形外部之间的结构和张力,如图所示,即是外部环境对形内部结构的影响。拓扑心理学提出了B=f(P,E)的公式,认为行为(B)等于人(P)和环境(E)的函数,行为是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3]笔者在这课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背影有时候比正面描绘更具感染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增强了作画的动机。
  (二)无形而不势,无势而不形
  正如上图中的椭圆形,它在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不同作用力之下,形成了不同的走势,也造就了不同的形态。例如我们在教学陶器的欣赏内容时,如果从看、听、摸、想等实践方面去建构知识,并让学生接触现实中的考古活动,这样的建构形成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之“形”,并且生成了关注现实欣赏之“势”。这种形势相互构成,有了实践知识才有了实践趋向,在实践趋向中才能真正建构实践知识。如左图,这种形推动了这种势,这种势造就了这种形。
  (三)因形而生势,因势而成形
  这种形式是相互推动,相互生成的。胡塞尔写道,“每一现实的体验(我们根据一种体验现实的明晰直观进行这一明证)都必然是一种持续的体验;而且它随此绵延存于一种无限的绵延连续体中——一种被充实的连续体中。”[4]而美术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媒介信息不断开放和扩充的流动过程。例如笔者在教学《分分合合》一课中,通过一块几何图形,不同的分割可以有不同的图形,让学生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的造型规律,从而领略到简单和复杂的关系。这对学生、教师和教材来说,就是一个相互发展和建构的过程,如左图。
  (四)形有尽,而势无穷
  美术创造中存在着形有尽而势无穷的现象。例如“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说的就是这种关系。这种势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先验性,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写道,“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5]在美术教育中也是如此,著名艺术家齐白石虽然自称不会教书,但是他的学生成名成家的,比一些正规学校出身的教授要多得多。其中,齐白石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育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教学生涯中,这种不教之教也是一种势。
  由此可见,“形”和“势”既有包含又有分离,有时紧密有时松散,它是动态的、开放的、混沌的。
  二、形势在美术课堂中的几种表现
  美术教学中的形势,是样态、情感和动力的结合体。
  (一)态势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美术教学也需要关注样态。这种态势是一种形之间的融通。当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学生的感受相互契合,当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需要相互联系,当教学的意图为学生所接纳,当教师的讲授能够引发学生的创造……当这种关联形成美妙的组合,建立起最佳的纽带,于是乎课堂浑然一体,蔚然成形。这种态势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样态应该是美的。“波涛如怒,峰峦如聚”,让人顿觉雄壮之美。“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禁暗生婉约之感。当这种美和师生的心性相应,情感暗合,产生对流,触发行动,自然会产生创造的冲动和审美的愉悦。这种态势是一种边界状态,它应该符合教学的规律。美术教学的态势行走在创造的边际线上。这条线是学生经验的边界线,它是对旧有经验的突破。这条线是学生学习的效率线,它需要符合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规律。任何教学的有效性,都应该符合这种边际规律。
  (二)情势
  美术是一门涉及情感的艺术,美术教学也是如此。美术造型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否则就如朽骨腐木,缺少万千姿态。这种情势体现生命特征。如果美术教学活动没有情感驱动,缺少情意寓寄,没有情趣点缀是缺乏生命活力的。美术形象中富有情感色彩,美术表现中需要情感宣泄,美术评价中也要情感包容。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是作者、学生、教师情感的综合,都体现了一种向美的生命情怀。这种情势蕴含价值观念。美术知识中包含着一些情意价值,它往往属于潜隐知识、缄默知识的范畴, 它可能是一种好感,也可能是一种认同,或者是一种视觉的愉悦。有时候我们的课堂需要营造神秘的情感氛围,有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探奇的情绪,还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挑战的情怀,这种情感推动我们去获取知识,形成态度,建立价值观。情势是一种情感动力因素。有时候我们的课堂需要一鼓作气,一泻千里;有时候我们的教学需要随波逐浪,汹涌澎湃;有时候我们的体验需要由表及里,层层渗透。这需要不同的动力因素,而这种动力因素需要不同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和维持,就像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时,需要请乐队演奏一样。
  (三)动势
  美术活动体现一种意识和行为的运动,美术教学也是如此。美术教学的动态美,或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如虹,或如“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旖旎多姿,抑或如“间关莺语花底滑”的轻快。它包括学生之动,生活之动,艺术之动。美术教学是一种学生的认知运动,它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儿童的生命节律。学生像清泉一样去跳跃、碰撞和冲刷,如同一只初飞的小鸟一样冒失、勇敢和灵活,才能通过美术教学增强生命活力。美术教学要体现生活的联系,任何艺术创作如果没有生活的“蒙养”,就不会结出创造的成果。孩子在生活中去认识美术,运用美术去作用生活,才能让美术之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并且不断生长。美术活动要体验艺术之动,这种运动可能和言语之动、数理之动截然不同,它可能带有一些随心所欲,加上一点桀骜不驯,甚至还有些不管不顾,但它能冲刷心灵的尘垢,升华精神的境界,冲破传统的束缚……这就是艺术的运动。这三种运动方式在具体表现中,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三种形势相互包含,相互影响,它们结成整体,共同达到浑然一体的“融通”之美,如下图:
  三、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势之美
  美术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形”相互关联而成“势”,呈现出来的形势美。
  (一)明势:余与汝一起明亮
  美术教学的目标哪里来,是教学主体对势的共同明了。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写的那样,激流能够漂石。这种力量哪里来,是水?还是河道?还是石头?都有关系。就像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说的那样,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6]教学目标的明了起源于教学主体相互间的作用。
  例如笔者在上教科版艺术教材《轻歌曼舞樱花谣》一课前,发现学生存在着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哈日”一族,一种是“仇日”一族,这都不利于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学习日本艺术。
  于是在课前笔者就和学生进行了谈话,我问孩子们:“喜欢日本吗?”“不喜欢!”几个孩子喊了起来,“因为日本侵略过我们的国家,还不知悔改!”“那么你们喜欢日本的文化吗?”笔者又问。沉默了一会儿,有的孩子表示喜欢日本的卡通片。有的孩子说,日本的科技很发达。笔者说:“日本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们把个人情绪放在一边,来学习日本文化好吗?”“好!”学生们一下子坐得端端正正,一种学习需要已经被唤醒。
  这时,笔者和孩子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顿时明亮起来——日本文化艺术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需要拥有一种超越民族视域的角度,建立一种包容的欣赏态度,放下我们的偏见和傲慢,运用“扬弃”的学习方法,树立好学上进的民族责任感……
  这是一种明亮之美,它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之初睁开了眼睛。
  (二)起势:一份期待的悸动
  沈从文在《西山的月》一文中写道,“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在教学中,有时教师的讲解只需要在关键之处,转弦拨轴三两声,就能让孩子们激发起无尽的学习热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降落伞》一课时,首先演示教师的范作,然后问学生怎样的降落伞才是“好”的?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一致认为降得稳、落得准,装饰得美的降落伞才是好的。
  接下来笔者在如何做到稳准美这个问题上进行了简要的讲解,看到孩子们都迫不及待了,就放手让孩子们做了。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形状。有的是船型的,有的是帽子形的,有的用两个降落伞进行组合,还有的用妈妈的浴帽来代替。做完的小组马上进行试降。有的发现降落速度太快了,于是调整坠饰的重量,加大伞面的容积。有的发现降落不稳,经过研究,发现是绳线的长度不一,伞面没有对称。几乎每一组孩子都在不断尝试、分析、修改,都在对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孩子的热情空前的高涨,学习非常自觉。
  最后,降落伞比赛开始了,一组比赛,全班打分。通过观看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大家就明白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出彩,哪些地方还有不足。这样打出的分数,大家都觉得心里服气。
  在本节课中,笔者并没有对降落伞的知识讲太多,而是在学生能看会的地方不讲,在做会的地方不讲,只在听会的地方才要言不烦。教学只要点到为止就行,不要让亦步亦趋的繁琐要求,泯灭了孩子的兴趣。
  (三)运势:满目青山无尽法
  当势在美术课堂继续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达到不可遏制的高峰阶段,就像音乐的高潮,如“铁骑突出刀枪鸣,银瓶乍破水浆迸”。绘画的高潮,如“无间于外,无息于内”。这时候,满目青山无尽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双方都进入了头头是道,淋漓尽致的自如境界。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快乐的人》一课中,以快乐为主线,设计了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笔者拿起一个用铁丝做成的小人,一下子“蹦”到孩子的头上,并且表演拿大顶,跳踢踏舞,让孩子感受到人物快乐的动作。随后,笔者分解人物制作的步骤,让孩子学会模仿制作快乐的人。
  在第二个环节中,笔者从身上摸出一根铁丝“人”,软软地垂下来,问学生这个人的心情怎样?孩子们一下子发现,他今天可不太开心。怎么让他开 心起来?让他蹦一蹦、跳一跳、握个手。于是他就这样随意地动起来,这条线条也扭曲起来。这时师生们再来看,发现他可能在做瑜伽,好像在跳远,抑或在做体操。原来我们快乐地运动,也能做出快乐的人来。孩子们发现了两种做人方法,应物象形和因形象物。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
  在第三个环节,笔者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创作一组作品。这时孩子们的创作思路变得四通八达,他们只要改变铅丝的形状,就能马上做出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能够“引出”另一个快乐的人,一群快乐的人在一起快乐运动……孩子们的思维、动作、情感都进入了自如的境界。
  教学的势,就是师生融入其中,不知是你推动了我,还是我推动了你,共同扬起教学的高潮,奔向自由之境。
 (四)化势:空翠不觉湿人衣
  教学是一种转化的过程,皮亚杰认为,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7]美术教学的转化,是对自身结构的调整,从教师到学生,从书本到意识,从理论到实践……最终为学生所接受和运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认识身边的树》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写生能力。
  首先,笔者让学生观看录像中画家的写生,通过直观了解到,写生是心眼手的结合,这是核心知识。
  然后,笔者让学生练手。眼到手到,一两笔就表现出树木的具体形象。接着,笔者让学生练眼。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学会表现树木的细节,把握树木的主要特征,重点表现树木的形状、质感和颜色等等。再接着,笔者让学生练心。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体会画家对树木的美感把握。让学生体会动态、色彩、精神等多种美感。在完成作业的环节中,孩子们心眼手之间逐渐协调起来。那种只画不看、看一眼画一笔、只画不想的动作明显少了很多。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强调了核心知识的教授,采用了逐个突破,层层训练,不断改变的方法,将这种心眼手运用的技巧传授给学生。
  (五)收势:曲终收拨当心画
  课堂教学是受到一定的时空局限的,当下课铃结束之时,需要给孩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构,否则,可能随着学生的记忆消退,会出现知识“崩塌”的不良后果。因此这种收势,是一个时间阶段内较完整的结构呈现。
  例如笔者在苏教版美术教材《分分合合》一课中,是这样从两个方面进行收尾的。在第一个方面,笔者用一块KTV板进行三次作业,最后要求学生全部用完材料(KTV板正反两面和中间的吹塑板)。这个环节的设计暗合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的思想。到最后,笔者强调桌面上要干干净净,每一块形状都要运用上去。暗合了七巧板游戏中,合理利用材料,不使浪费的理念。虽然这种设计意图孩子们不一定马上能懂,但是孩子们知道,一块简单的形状,能够拼贴出千变万化的形状,而且一块都不浪费,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第二个方面,笔者把学生所有的作品贴在明胶片上,并围成一个宫灯,点亮它。顿时,原本平淡的作品在光线的穿引下,形成了一个整体,染上了斑斓的色彩。学生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美感,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惊叹声。笔者觉得,造型艺术能够给孩子留下一个整体印象,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比较完满的。
  教学中该放处放,该收处收,这种中断和停留,能够建构记忆的组块,形成恰当的节奏,给孩子心田“奏响”美丽的音符。
  (六)余势:期待无意中的回望
  优秀的艺术作品会给欣赏者以无尽的余味。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让人回味无穷,不知肉味。好的书法作品,能够让人去而复返,心追手摩。好的美术作品,能够让人心生畏惧,不敢为恶。我们的课堂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教学空间是无垠的,教学艺术的巨大作用,就是通过这种余势,突破时空的界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吧。
  例如笔者的一堂美术课——自编教材《走路的艺术》。这节课的开设起源于孩子们的恶作剧——踩水塘。
  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让孩子做一回名侦探柯南,找一找这是谁的脚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很多孩子的走路姿势根本不美。然后笔者让孩子找一找班级中谁走得美,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走路姿态有什么不同?来发现走路的美。接着,笔者让学生分析走路的艺术。模特儿的走路摇曳生姿,骑马舞的步态恣肆奔放,张旭书法的“步伐”龙翔凤翥,董其昌绘画的“步伐”自然潇洒。再接着,笔者出示了北京奥运会的行为艺术,运动员经过主席台前“踏”成的彩虹,让学生了解走路也是一门艺术。最后,笔者让孩子走上操场,前一天留下的水塘还星星点点,孩子们兴奋地踩起水塘来,有的创作出了《十字路口》、有的踩出了《水中花》,有的画出了《骑牛舞》,还有的完成了《童年的游戏》。这时候,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调皮的还是守纪的,奔放的还是文雅的,仿佛都回到了幼年,放下了身段,兴致盎然地踩起了水塘。
  试想着这样的课堂怎么不会让孩子念念不忘呢?孩子们在课后告诉我,原来走路就是一门艺术,这样的课堂他们最喜欢。
  那一刹那的回眸,能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李安源,刘秋兰,点校纂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18.
  [2][德]卡尔·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1.
  [3][德]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89.
  [4][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205.
  [5][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周远斌,点校纂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39.
  [6][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999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