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引入网络资源,让教材更有朝气
1.用最新的资讯充实教材,让教材更具吸引力。自新课改实施以来,2011年对课标也已作了一次全面的修订,但使用的教材的框架和内容还是基本没变。教材刚发行时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到现在已过去十多年了,现在的学生对那些材料已感到相当的陌生,已没有了吸引力。在教学中就可以用网络媒体中的新材料加以替代,效果就会很好。
五上《心中有“规则”》以2003年春季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疫情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作为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力量和作用。可“非典”疫情爆发时,现在五年级的学生还没出生,这种很专业的疫情向小学生去介绍,很累,学生也实在没有兴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摆在品社教师面前一个难题。本人就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大胆重组教材,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的一期节目《近五成行人马路闯红灯》替代了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节目中主持人实验的数据证明这是真的,触目惊心的因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也让学生最直观地从反面感受到了规则的力量。这个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也让我们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困难。紧接着让学生讨论我们身边遵守规则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思考我们为什么不习惯遵守规则,组织学生围绕遵守规则是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展开辩论,这样的重组教材收到较好的效果。
2.用最新的资讯修正教材,让教材更具科学性。品社教材中所举的一些人和事,往往有很强的时代性,但也很容易时过境迁,当时的英雄模范可能现在已是一个负面的人物,当时正确的数据材料现在可能是一个笑话了。如果不用新资讯调整修正教材,那在教学中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或价值引导的偏差。
如四下《伸出我的手》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调查发现,全国约有关2亿名中小学生。其中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儿童,每年约有100万”。笔者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求证这一信息,发现这个信息是本世纪初的情况,“我要读书”的大眼睛女孩也是1991年拍摄的。如果照本宣科,教育起来不具有说服力。那么目前我们的同龄人在求学方面到底有什么难处呢,“新华网北京2013年5月10日电(记者李菲)全国妇联近日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笔者就将这则新闻请同学们进行讨论,从中知道了什么,我们学校就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女,我们班上也近一半的是外来孩子,请他们谈谈刚来沙家浜生活学习的困难,谈谈他们留守家乡的小伙伴离开父母独自学习生活的难处。这样重组教材既避免了犯科学性错误,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当然更理想。
二、导入地域文化,让教材更接地气
我们学校地处5A级景区沙家浜,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这些身边资源是我们的福分,也是我们的责任。显性的校园文化布置也充分凸现了今日沙家浜的建设成就,可是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校园布置的一些文化信息基本是不关注的,似乎学校的文化布置,只是教师的事情,只是为了参观的人设置的,或是为了美观而已,看来充分利用校园的环境资源开展教育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话题。
在《家乡的变化》教学中,考虑到本班外地生较多,占一半以上,继续按以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调查对比新旧家乡的变化,可能难于开展,也没有什么价值,笔者首先将布置在校园内的《今日沙家浜》的文字材料整理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学习,然后来作一回介绍今日沙家浜的小导游,最后开展“今日沙家浜”知识竞赛,在学习交流中,学生对今日沙家浜的建设成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认识,让新沙家浜人也对沙家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课后布置学生向身边的介绍今日沙家浜,再让学生向周围的长辈调查了解以前沙家浜的样子,思考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三、融入核心价值观,让教材更具灵气
1.深入挖掘品社学科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价值因素,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丰富课程价值观目标,发挥品社的主渠道作用。《心中有“规则”》教学中让同学们背背核心价值观内容,找找在核心价值观上哪些内容跟遵守规则有关,通过讨论,发现“文明”、“和谐”、“公正”、“法治”、“诚信”都与规则密切相关,最接近的“法治”,议议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以法治国的最基本的内容和最新做法,宣传中国首个宪法法日的相关内容,并播放了一段向宪法宣誓的视频,学学《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想想自己生活学习中虽然知道却不能做好的规则,写下来,每天提醒自己,遵守自己心中的规则。
《我心中的那颗“星”》教学中当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理想时,引导同学说说中国梦是什么,两个百年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伟大中国梦,现在我们家乡现代化建设到了一个什么阶段,让大家算算家乡实现现代化我们几岁了,通过这样的讨论教育,让大家知道,伟大的中国梦要由无数个我的梦来实现,“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不断成长”。
2.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营造尊重、信任、自主、平等、民主、公正、团结的价值环境,增加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价值体验。《我更了解自己了》教学中,当同学们说说“我挺不错”的环节时,一位女生小W突然哭了起来,同桌说,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这个情景,笔者心中也感到很难受,其实这也是中国小学生的通病,找不到自己的优点,这可能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笔者就发动她身边的同学为她找优点,结果发现了很多她自己也没感觉到的优点和特点。可能也正因为这次意外的生成,这位女生悄悄发改变,就在后来一节课的情境表演中,她大胆地跟同桌上台来表演了,真的出乎笔者的意料。事后笔者还了解到这位女生是外来孩子,几年前家庭遭遇不幸,父亲因病去世,如今由母亲独自抚养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笔者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赶进度而疏忽了这只“丑小鸭”。在这个过
程中也让全体同学感受到了尊重、信任、平等、民主、团结等独特的价值体验。
四、走入师生的生活,让教材更具生气
1.设计合适的实践作业,是引导学生过上更好生活、实现品社教育根本目标的有效途径。价值与行为不可分,价值是行动的向导和动力因素。德国学者舍勒曾经说过:“价值是骑在行为的背上的。”这里讲的是价值教育与行为的关系,品德教育有效性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本人品社教育中会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主题品德实践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品社不但要上好品社课,还要引导好学生进行品德实践,否则品社课只上了一半。
四上《从一滴水说起》教学之后,就让班内学生开展了《我光盘我光荣》行动,并由各就餐小组组长负责记录,每周利用品德课进行小结,并跟班主任老师进行联系,这样把食堂变成了课堂,节俭教育也由空洞的说教变成了有效的实践体验。这项实践活动已坚持了三个学期。五上《我是自己的主人》教学之后设计了一份实践作业。
2.教师共同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可以充实课堂内容,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品德教育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教育中去,这样才能收到品德教育的实效。在教学中学生也特别希望了解教师的一些真实想法和做法,当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教师的理想是什么,当我们开展品德实践活动时,教师亲身参与既是示范,也可与学生拥有更多的共同话语。我们永远要记住“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必须体现言教”,这句话对于品社教师更有警示意义。“我能管住我自己”的体验实践中,笔者也积极参加进去,把改掉自己没有节制地看电视和经常看手机新闻的毛病作为任务,而且让班级同学来监督,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实践过程中笔者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在管住自己过程中的苦恼和收获,对大家的行动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