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法初探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工具软件、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推行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内容细化设计成各个任务:学排小论文、学做贺卡、学编小报等,在教师教的同时,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并知道它可用来干些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担、高效率。
三、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
上机中为了减少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对学生进行辅导时,针对三类学生给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没有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这类高档设备教室网络软件的情况下,只凭信息课教师一人是不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课下才有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教学分合有序、学生协作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每节课都能各尽其能、学有所获。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切实贯彻“最新发展区域”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应适当越过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方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无定法”,当然好的教法还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的特点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6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