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摘 要】
依托教师、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让网络走进课堂,发挥网络优势,打造更加新颖、更具活力的课堂,赢得耳目一新的局面;但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发挥出网络教学最积极的优势。
【关键词】 网络 网络课堂 活力 网络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的心理却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很不稳定,具有简单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他们对于经常出现的多媒体教学已经见怪不怪,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它开始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这种形式下出现的网络教学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学生好奇易变的心理,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同时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内外师生、生生互动以及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挥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特长,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激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优势,打造更加新颖、更具活力的课堂,赢得耳目一新的局面,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以下就是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进行网络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也许还很不成熟,以求与大家一起交流和提高。
一、 发挥网络优势,打造耳目一新的课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着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网络教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新颖的,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极容易出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他们非常愿意在课堂上甚至课后去尝试和探索,展示自己的身手,只等教师确定主题,分配任务了。因为网络中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较真实”的地理时空感,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每次网络教学时学生都争先恐后,激动万分。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们的这种好奇心、兴趣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和已有的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控制网络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加完美、更具活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更突出。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讨论未果的问题,就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利用yahoo、google、baidu、和等搜索引擎向网络以及google earth寻求答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科学的意识和精神。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尝试利用google earth和地球仪一起进行教学,给予学生一次机会分别在地球仪和google earth找寻北京、杭州……甚至自己家和学校所在位置。比较中学生发现google earth的神奇之处,体验到了那种震撼感觉,通过它可以浏览全球范围内任何一处地点的高清晰度卫星照片,甚至还可以从中找到自家屋顶。这种实践探究带来的震撼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情以及探索科学、探索高科技和空间技术的意识和精神。
2、挖掘网络共享优势,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网络资源的共享为教学提供了便捷,它给课堂提供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素材,如取之不尽的各地地图(如中华地图网等)、风景如画的梯田、神秘的沙漠风光、壮观的转场场面、简浅易懂的动画场面、悠扬的传统民歌、超越快感的流行歌曲……网络让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我们要充分挖掘网络丰富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如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才艺展示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通过有目的地搜索自己所需的健康向上的资料、图片、视频、音乐等制作成精美的课件或者组合处理成短小精练的小品相声片段,拿到课堂或演或讲,他们的表演常常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大家或捧腹大笑或震惊不已或潸然泪下。如林斯盛同学的“因为一些人的昏庸害得一个在中缅战场有着赫赫战功的老兵的惨死”的故事让自己潸然泪下的同时,还感动了所有人;还有储天舒同学的《天才是“懒”出来的》的演讲在同学中引起的轰动……他们的素材就是得益于网络,它起了词典作用的同时,又给了师生更深更广的思考空间,这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上网技巧,培养学生上网查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南北差异的教学中,教师抛出两个问题“许多北方人到杭州生活后,都说杭州太冷了,比北方还冷,这是为什么?”“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谁都想跃跃一试,揭开这些谜。带着疑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网络世界,通过网上搜索,相互比速度,在网络中寻找答案,并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并分享各自独到的见解。这种自主搜索寻疑的过程既有竞争又有激情,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在兴趣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科学的意识和精神。
3、利用网络实时优势,创设学生亲身挑战的机会
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断语;断语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究。”杜威也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可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挑战、亲手操作”的作用有多大,而网络的共享、实时和广阔为“活动、挑战、亲手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广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实时优势,遵循“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动手实践和挑战的机会,不仅仅让学生利用网络搜寻并处理信息,更让学生亲自在网络中挑战、操作、大讨论、旅游,产生心灵和思维的大碰撞,以达到激活思维、获取经验、形成能力的目的。这一过程中,网络是传授知识——探究方法——自我反思——学会学习的场所,它不仅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更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场所。
例如在“国土和人民”中有关行政区划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登陆中华地图网,这里有富有挑战性、知识性和竞争性的“拼图游戏”“对号入座”“地图知识测试”等系列活动,既有世界、亚洲拼图游戏,也有我国各省区拼图游戏,既方便又快捷,旁边还有记时器,极具挑战性,课堂上同学轮流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同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网络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中国的行政区划,轻松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自信充实,学得轻松愉快。
又如“游历华夏”这一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课教学中,考虑到真实的旅游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时间和金钱的因素而不现实,我们利用学生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互联网设计了“玩转中国”的网上虚拟旅行(两节课),即利用网络考察探究所选城市和该旅游线沿途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最终以某种成果形式展示给同学。具体步骤:①自由组合小组②了解旅游网、相关风景名胜的网站及城市网(为节省时间,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网站,如21cn旅游
中国航空旅游网
中国旅游信息网
华网/ 中国游易/
①②两步可在课前完成)③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线路④确定交通方式⑤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虚拟旅行⑥利用电脑采用课件、报告、采访、小品等多种形式交流汇报考察成果⑦课堂评价与延伸。此次考察与交流,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主性强,学生又极具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探究动力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通过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巨大差异,增强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同时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决心。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这种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提高了交往能力。合作与竞争并存,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虚拟旅行”过程中,教师扮演游客一起旅行,引导学生做导游,这样既拉近师生的距离,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利用教师机平台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最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4、发挥网络互动功能,拓展教学空间和形式
网络是交往互动的场所,它的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师生利用校园网及其他主题网站中的bbs论坛、qq、msn、e_mail等进行交流讨论和互动,发表各自不同见解,从而拓展教学的空间和形式。例如“网上虚拟旅行”,充分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实现了自由领略无法“身体力行”的祖国壮丽河山的愿望,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体,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又如利用bbs论坛进行主题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有支持也有争论,互相期待与辩难,效果和气氛很好。这是在平等氛围里畅所欲言,交流、对晤、探讨,显得和谐温馨理性又有适当的争鸣。因为bbs交互性很强,利用它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教师可以看到全班同学的发言,全班同学也可以知道教师的想法,它的方式和网上聊天差不多,很容易被同学接受;因为无须站起来正式发言,可以使发言者毫无心理负担地参与交流并畅所欲言,能激发全班同学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全方位反馈和资源共享。
另外,网络教学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也让教学走出课堂向课外延伸,如课堂上尚未讨论交流完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余利用bbs论坛、qq、msn、e_mail继续交流,第二天回到课堂时反馈给全班同学老师。这同样是依托网络实现了同学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样做到了资源共享,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收到的教学效果必然挺好,这还得感谢网络。
二、网络走进课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资源的支持与保障
网络走进课堂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设备资源的支持与保障的问题,如校园网、局域网常出问题,少数学生网络学习水平不够,打字速度太慢,况且打字的速度总是比说话慢,所以发言的内容总会受到打字速度的限制。比如利用bbs论坛主题讨论,由于大家涌进校园网,一时造成网络堵塞,造成网络速度很慢,结果不是很理想。另外网络走进课堂必须要有网络教室和一人一台电脑等设备资源的支持与保障,但是学校网络教室就这么几个,每节历史与社会课要都在这儿进行显然不太现实。
2、网络的复杂性和学生本身的自觉性
互联网是开放的,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庞杂多样,参差不齐。课堂上依托网络教学,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主题进行搜索时,学生能从网络中获得大量有关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让学生花费过多时间去浏览、去吸收、去响应、去鉴别,这会占用课堂45分钟的很大一部分的,同时影响教学进度。另外,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面对诱惑会迷失方向。尽管课堂上教师确定了主题并有很多要求,但是很多同学面对丰富多彩的图片、新颖有趣的动画和妙趣横生的文章,会逐步迷失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如利用bbs论坛进行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当时的言论很难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会出现少数同学聊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的情况,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教师要及时提醒他们迷途知返,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3、学校、家长及其他老师的观念与态度
网络的复杂性和信息的鱼龙混杂使得许多家长出于保护自己孩子的需要,限制孩子接触网络;加上《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不记入总分,因此在学校、家长及其他老师的心目中该课是副课,课余学生过多地将时间花在网络来学习这门学科,势必会招致他们反对,甚至被认为是浪费时间。那么学生化在这门学科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利用网络学习该课的机会将更少。
4、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指导水平的有限性
毕竟网络教学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初步尝试,由于经验不足,精力和时间有限,再加上教师本身信息技术水平和指导水平的有限性,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引导,还只能说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阶段。教师本身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课堂临场调控能力和指导引导水平。
总之,网络走进课堂,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更加新颖、更具活力、更加精彩,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更新、更优的教学空间;尽管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们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完善,发挥出网络教学最积极的优势,让网络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新论 童富勇 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
2、《地理网络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初探》朱俊彬 地理教学 2005(7)
3、《中学地理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张念东 地理教学 2005(4)
4、《internet环境下的初中科学教学》 潘瑶珍 蔡铁权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6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