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从德育观念和德育体系上进行学校德育的变革

从德育观念和德育体系上进行学校德育的变革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一、价值观念的变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学校德育观
  
  伴随着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学校德育也必须现代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新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德育观。
  转型期我国逐渐确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在价值主体上趋向义利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在价值标准上倾向于“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追求自律、互利、公正、奉献等价值实现的精神。新价值观念体系尊重个人价值,重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价值实现上更加务实,注重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权利与义务。
  基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精神,立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目标,学校德育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德育观:即在德育价值上,坚持德育为生活服务,将多元价值观引入课堂,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培养主体的首创精神;在德育本质上,高扬德育的主体发展性,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教人学会选择;在德育的理论基础上,坚持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统一;在培养规格上,着力培养遵纪守法、敢于创新的现代公民;在道德的适用范围上,将道德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调节与激励上;在德育的方法与手段上,主张通过知情并重、生活模拟、人格建构,注重品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育方式上,主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我教育,以及实践锻炼、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总之,现代德育应具有创新性、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终身性、开放性等特点[1]。wwW.lw881.com
  
  二、价值观念变革要求构建新型的学校德育体系
  
  结合现代化的德育观,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倡导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指导思想
  结合价值观念变迁的新趋势,学校德育在指导思想上应逐渐向人性化、生活化的趋势回归。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变迁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表明了人们正在逐渐由依附走向独立,市场经济需要的是自我独立的主体。因此,在德育中必须确立“人是主体”的思想,即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一方面表明人们对“道德”的认识逐渐由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
  向生活回归应是德育发展的另一趋势。社会转型,使得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性地位已经明显降低,人们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则日益浓厚。生活性的问题在人们日常关注的问题中比例明显升高。并且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德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在肯定德育的政治经济性功能的同时,日益关注德育的个体发展与生活享有性功能。由此,适应社会发展和德育本身发展的需求,德育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呼之欲出。鲁洁教授对生活化德育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在生活中进行德育、通过生活进行德育、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
  
  2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
  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确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个性化教育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就必须对过去模式化、“一刀切”的培养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那种将人的心灵抽象化、单一化的企图,都是对人性的扭曲,因为人的心灵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人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以此为依据,也只有以此为出发点,德育才能充满人性化,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德育才能真正成为对人的一种解放。
  国内外关于德育模式的建立,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国外有代表性的德育模式主要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心体谅模式等;国内有代表性的德育模式则有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主体参与模式、体验模式、情感教育模式等[2],并且这些模式大多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可见,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建立也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改革路向。
  
  3确定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标
  将德育目标定位于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公民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是德育目标转型的基础。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利益组合和某种共同的利益诉求,在客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和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市场经济的良性成长又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持,从而使德育目标从“圣人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成为可能。 恰如鲁洁教授所言:“市场经济孕育了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它为现代独立人格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空间,这也是当代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可能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为道德教育培养出一代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形成这种人格各种内在道德属性,诸如自主、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品质,提供了它的选择的可能。”社会转型对公民社会的要求,反映在德育中,即合格公民的培养。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其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关心、会创造、懂生活、能工作的合格公民。培养合格公民,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人性化与生活化的具体体现。

4.建构丰富性的德育内容体系
  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德育内容应进行创新。新形势下的德育内容建构:一是加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即加强对中国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并同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中国化改造相结合。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将以国家社稷为重的重德精神、淡泊名利的入世忘我精神、自觉自责的自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自我磨炼精神以及群德与自然陶冶精神等优秀道德传统融入到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之中;同时还应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突破旧的“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构建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内容。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要求德育内容应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需要的、具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应扎根于生活土壤,融入对受教育者个体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职业生活等的关心、指导之中,真正发挥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和提升功能。三是拓宽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应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纳入其体系之中,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一些新的价值观,如:对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平等意识、求实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应加以倡导和弘扬,对紧扣时代特点的一些新的道德伦理,如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等,应在德育内容中加以体现。
5.创建开放性、互动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新趋势下的学校德育在方式上应实现从封闭性德育向开放性德育的转向,从说教式德育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向[3]。那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存在的封闭性德育,割裂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联系,无法完成对完整人的教养,而且其静态的、凝固的、单向灌输的特性,使德育脱离了现实生活,疏离了个体生命本性。在社会转型的新趋势下,应使学校德育逐渐转向生活、生命、社会,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德育。同时,应逐渐摒弃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创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创造性的互动德育方式。互动式的德育强调师生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创造、共同成长的关系,其间体现的是平等、合作、尊重、理解、意会、倾听、创造等道德要素。这种互动性的德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师主要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引领者,教师要有进行精神引领的眼界与境界,因而对教师的教育素质要求更高。
  
  6.实现教师素质的自觉转型
  新趋势下学校德育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师素质的自觉转型。个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实现,新趋势下的学校德育需要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4]:一是更新的观念。即教师必须更新现有的一系列观念,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观、教师观与学生观,要逐渐摒弃“训导观”、“裁判观”、“容器观”,倡立“指导观”、“顾问观”、“主体观”。二是开放的精神。即教师应自觉摒弃过去那种僵直的、机械的、教条的、封闭的思想,而应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开放的眼光,看待道德教育实践中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系统的合理性,在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进行说明、充实和改造的同时,应将相似、相异乃至相反的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真实地告诉学生,让其自己进行判断与取舍,而不是隐藏与回避。三是民主的作风。教师应自觉摒弃道德的权威与价值的法官角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民主地、平等地善待学生。四是反思的意识。即人性化与生活的德育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和把握社会期待与学生需求的真实变化,不断探寻和弄清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程度,不断分析与明了自身的道德教育实践状况。这当中,对教师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之合理性的反思,其目的在于对它们进行充实、修正与完善。
  总之,结合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变迁的新趋势,学校德育何去何从,是值得德育研究者去进行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笔者所描述的新的德育,有的方面也许正在进行中,有的方面仍需要继续努力,但美好的愿景将是推动我们不断进行德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6175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