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市初中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全面推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堂照本宣科,捧着课本“划条条”,学生下课“背条条”不仅不适应现今的考试改革,而且成了推行素质教育的“绊脚石”。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保持初中政治课程永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本,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政治;开卷考试;
教学方法探讨 “开卷考试”这一教育改革措施,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广大学生而言已不再陌生。初中政治、社会学科推行开卷考试已经在我市全面推广。开卷考试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下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它有利于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加快中学政治、社会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克服教学中照本宣科,实现由单一的教师灌输为师生的相互探讨的交流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学以致用,逐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从实施开卷考试的指导思想看,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记忆负担,变以知识立意为主为素质、能力立意为主,体现创新性,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因此,开卷考试没有必要过多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此同时考查方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因此,在教学上要求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多运用比较、联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多讨论、多辨论,要让学生多开口,只要学生“开口”,必然是在动脑,这样就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
[2]从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内容看,试题关注热点,注重实践,也重在学习参与。分析说明题一般以当年或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为背景(包括地方性热点),贴近学生思想行为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并侧重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查。
[3]从开卷考试考查的题型看,变主客观题型相结合为主观题为主。一般是说明题、分析题、论述题,也可能出现事理交融、观点明确、分析透彻的小论文。近几年,有些开放性试题中出现了大量“一材多题”的组合试题,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开卷考试,决定了中学政治课必须实施“以学生为本,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中学政治课必须实施“以学生为本,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努力做到:
1. 营造参与环境,创设“群言堂”的民主教学氛围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熏陶、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塑造,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知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知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教生学,师讲生听。这种单向传输式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和发挥,而且会使学生对社会、政治课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而在“以人为本,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双向性的,民主平等型与教导型的,强调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创设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将教材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必须是让学生自己去质疑、思考和实践。因而,教师应在保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课堂充满民主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就需要:
1.1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体参与”教学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课堂上应让学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例如: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也不应是“看黑板,听老师讲”之类的语气,而应是一种商讨的语气,如“老师是这样想来的,你们看有没有道理。”
1.2多给学生以肯定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表现,老师要给予积极评价,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要及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贯彻赏识教育。
2.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参与”教学也非常强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既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等差异进行混合或自愿结合编组,当然更为方便的也可以座位前后4人为一组。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在合作的群体中在“无威胁”的课堂氛围下,实施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2.1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力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各小组的学习目标,在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探究中完成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先提出课题,然后让各小组自学,并记录下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本课应该学会什么?”“你希望学会什么?”等。
2.2参与重、难点的确定。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尝试不把教学重点、难点明示给学生,而要鼓励启发学生去寻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3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不应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结论,而应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代替;重在疏导,又不能任其自然。
2.4参与问题及作业的设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种问题与作业。对有新意的问题及作业设计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充分享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
3.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
3.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又会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质疑,提出问题,都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预习课本时,要独立思考,在讨论问题时,要积极争辩各抒己见。凡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当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讲解。
3.2巧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要重视在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导入,还要通过设计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和思维的展开,同时还要选择适合的媒体,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需要以及学校设备配置情况,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3.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矛盾和障碍时,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方法,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听讲转为自觉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
4. 注重学法指导,重视体验活动,促进内化形成知识重要,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也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此话颇富哲理性和预见性。特别是政治、社会课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就变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学会学习,这不仅是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主体参与”教学的核心所在。作为学生,要改变过去记、划、背的传统学法,要变被动为主动。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会举例说明问题,学会整理教材。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得经历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养成的过程。因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有自学课文、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此外,教学中还应注重体验活动,促进内化形成。在情感、信念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的机会,并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给他们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享受到主动参与教学的愉悦感。
“以人为本,主体参与”教学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当然,“主体参与”并不意味着老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恰恰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应把握好“度”,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指导,不包办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6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