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生逆反心理解读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 形成原因 教育时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由于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一些社会原因,初中生易形成逆反心理。其教育对策有六:倾听;尊重;宽容;完善自我意识;提高
教育艺术水平。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由于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一些社会原因,初中生易形成逆反心理。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千”,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更有甚者结成团伙,挑战社会,危害社会。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原因
1.这与初中生所处的生理、心理阶段有关。这个阶段,初中生的特征有只:(1)身体暴长,性发育迅速;(2)是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童年身心模式已被打破,但成人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无法应付种种诱惑;(3)出现自我中心。
就个体而言,初中生从十二、不岁起对人的内心世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开始了解别人的个性特点,强烈要求了解自已,“发现”自己,初中生相信自我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活动,他们开始从心理这个角度而不是从身体体验方面.来看待自我,把自我看作是思想和行动的操纵者。初中生学会自觉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这种评价能力逐渐完善,但这种能力与成人相比还不高不稳定,评价人时不能全面分析问题,而且评价同一人时有时过分夸大,有时过分低估。
2.与父母关系出现“替代品”。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昔日的英雄—父母的言行,也会发现父母的一些缺点,心目中的偶像开始倒塌。初中生的自我体验对成年人具有封闭性,对同伴具有开放性特点。与父母的交往减少,此时同伴关系更具吸引力。美国精神病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是修正某些社会生活独特的和潜在的有害的观点往往是儿童早期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同伴关系的发展,使他们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父母仍像童年期一样干涉、控制孩子,势必激起孩子激烈的反抗。由于负性心理的累积,他们也许处处刻意与父母为敌。
3.父母教育不当
(1)父母不了解子女的感受和需求,忽视子女的白主意识及独立性的发展,仍把初中生当作小孩来干涉、控制、指导。
(2)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导致逆反心理。父母言而无信,一方面平时过分溺爱,另一方面出了问题就拳打脚踢,不了解真相,不与子女沟通,随意指责孩子,除了打就是骂,惩罚孩子不分场合不分轻重。教育手段单一粗暴。
4.父母的更年期与子女的反抗期纠缠在一起初中生的父母有许多到了更年期,“卜有老,下有小”,面临着失业、离异的威胁或沉重的工作压力心情烦躁、焦虑不安、易怒,不能平静下来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教育子女态度粗暴、方式简单。而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强烈要求独立,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会激起初中生的反抗。
5.禁果效应。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对周围的人或事具有好奇心理,想探索周围事物的奥秘。教育者不恰当地设立一些禁区势必更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禁果格外甜,他们闯“红灯”的动机更强,因此形成逆反心理。
二、教育对策
1.倾听
倾听子女声音,分析其感受和需要,父母要蹲下来与子女平等交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让亲子间情感通道畅通无阻。
2.草重
尊重孩子的个性,顺其自然,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选择,初中生成人感日趋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家长的包办会激起孩子的不满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偷看孩子日记、信件,不要刺探孩子的“秘密”,让孩子有一块自己的心理天地尊重孩子的人格,谈话时尽量用建议性的语言而不用训斥的指令性语言,不当众惩罚孩子。
3.放手
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放手让子女做事。有些家长为f让孩子少走弯路,就为其安排道路,包办事情。自主意识较强的初中生要求摆脱家长的“安排”、“包办”。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做人,该走的弯路一定要走。
4.宽容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在谋求独立、摆脱父母的保护和监督的过程中,有时会与父母产生冲突,父母要学会容忍。对子女做的任何事情,乓可能宽容,并保持冷静,避免意气用事,做出过头反应。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既要宽容,又要分析原因,指明方向。
5.完善自我意识
提高孩子自我意识水平,转变思维方式,多角度全面辩证分析问题,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学会自知,既不自卑又不自大,悦纳自我。对人对己的评价要稳定,既不有时夸大又不有时低估。
6.提高教育艺术
初中生既懂事,又不懂事;既能独立思考,又往往不全面不深刻;既有很大的独立性,又不善于监督自己。初巾生这种既像大人又像小孩的心理特点要求教育者要用较娴熟的教育机智来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促其健康发展。尊重孩子,平等相待,以身作则。要爱护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注意场合,以正面引导为主,即使批评孩子也要讲究策略,杜绝以简单粗暴压制的方式对待孩子。惩罚是一剂猛药,要少用慎用,心罚和体罚要坚决禁止。总之,教育者要用和煦的春风来化解孩子心中的“疙瘩”,孩子心中的“逆流”只能疏,不能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6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