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学 文言文教学 训话学
论文摘要:训话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决定了训话学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也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字词、了解句式、背诵篇目等较低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以中学教材中文言单元篇目为基本素材,辅以一定量的课外古代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训练学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技能,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比照训话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一条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三点启示:i.改进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的旧模式;2.引进体验学习的新模式;3.大胆采用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模式。
训话,包括训话工作和训话材料。训话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古代的经学家通过释经来传经。“以这种注释工作为基础,又发展出纂集与考证这两种更深人的训话工作”而训话学则是以前代的训沽材料和前人的训话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这门应用科学应当属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分部,但随着它所依赖的基础理论已改变面貌,其内容结构也相应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它即使不再更名,也已不再是旧训话学,而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吕叔湘先生认为,训话学至少可分为四个部分:
(1)一个字(词)的意义分析,包括平面的和历史的—这是词典学(lexigraphy);
(2)通贯性的词义研究—这是语义学(seman-tics);
(3)汉语中的同源词(字)、通假字、方言本字的研究,以及与汉藏语系中个别的语言的同源词的比较研究—这是语源学(etymology);
(4)虚字研究(如《经传释词》)、释语序研究(如《古书疑义修例》)—这是语法学(grammmar)。WwW.lw881.com
由此可见,训话学以自己的成果充实了已有的现代科学和发展出新的现代科学之后,一门或数门新的学科将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并日渐丰富。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训话学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未减少,相反,新编教材(2000年以来各地高一、初一新编教材)较之旧教材而言,不仅增加了单元,扩大了文言文的阅读量,而且还要求学生积累较多的语言素材,并进一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既然训话学提供了一种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也就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字词、了解句式、背诵文言篇目等较低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以中学教材中的文言单元篇目为基本素材,辅以一定量的课外的古代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训练学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技能,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比照训话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一条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改进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的旧模式
训话学的产生得益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训话学的萌芽大约始于东周,至今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最初的训话不过是古代文献中偶或出现的训释形式,到了汉代,便发展成为系统的、完整的注释书和训话专书。训话也正是从古代传统的接受教育模式中受到
启迪,并为传统的接受教育服务,因为“不论就著述的目的还是编写的方式来看,它都是经学的附庸。作为汉代古文大师贾边的学生、被称作“五经无双”的许慎,他著《说文解字》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播和解释古文经典。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采用了口头传播与书面传播两种方式。在口头传播中,古代典籍的艰涩费解,加上口头传播带来的遗漏和疏误,要经过传播者的口头解说才为受众(学生)所知晓。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书籍传播模式,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效能,但仍不能改变受众被动接受的传统地位。直至今日,传统的接受学习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在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创新意识的推动下,许多教师对学习方式做了完整的计划和精心的组织,努力改进讲授技巧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
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加强直观教学与演示,运用现代声像技术与计算机强化讲述效果,力图借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者听讲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努力使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配合”。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大量的基本字词(实词、虚词)、句式、语法,还是需要教师通过接受学习的模式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有靠接受学习的模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记忆并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初步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也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实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根本上看,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以灌输为主,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注人”,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势必“致使学生很少有参与、思考、探索和钻研的余地”。接受学习使传播者(教师)与受众(学生)的地位高下与主动被动关系保持不变,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一堂生动丰富的文言文接受学习教学课,尽管可以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地记忆文章内容,尽管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辨析技巧,甚至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哲学意识,但是,如果受众(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视野与思路的开阔,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业潜能,也就无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终极目标。这与训话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也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胆引进其它先进的学习模式便成为十分必要。
二、引进体验学习的新模式
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学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基础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的内省体察,是通过学习者不自觉或自觉的内省积累而把握自己的行为情感,认识外在的世界,所以它必然是种个别化的学习,它的学习效率更高,质量也更高。从某种意义而言,训话也是一种体验学习的结果,它是研究者(著作者)还处于学习者地位时通过反复的内省体察,运用形成的学习技能,达到认识外在世界的结果。例如,大量的、有系统的训话材料是因为研究者依照自身内省体察各自从某一角度而汇集聚成最早的纂集:《尔雅》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说文解字》依据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释名》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方言》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前人的这些成果,无一不是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或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关的信息,进而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伴以大量的联想、提取、建构、解构的思维活动,不断修正、处理、确认,使信息符号与个体头脑中的信息符号以至记忆表象结合起来,从而接纳理解新的信息或修正固有认识,最后成为个人认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文言文教学当中,体验学习主要体现在通过技能技巧的学习来深化其学习成果,并通过反复实践来强化内省体察,从而形成研究和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将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为指导学生学习推断文意,阅读篇章,可以引进和采用“以义求义”的判断词义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持久而固定的阅读古代文献的技能技巧。例如:
(1)利用语境的限定判断词义
“既驰,三辈毕,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根据语境,上文“三辈毕”说总共是“三次”,上文“一”作“一次”解,推断“再”为“两次”而非“第二次”。
(2)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判断词义
“不稼不墙,胡取禾三百亿兮?”(《诗经·伐檀》)
根据《诗经》创作和反映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奴隶尚未意识到其劳动成果被剥削,故“取”不译作“霸占”,而作“占有、取有”解。
(3)利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推断词义
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淮南子》)
根据训话学中的“互文”(非修辞学的“互文”)为避免重复,在同一语境中,用同义词互训的原理,推断出“跳”与“极”同义,都作“到”解。
通过以上反复的实践和内省体察,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技能技巧,为继续学习古代文献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基础。
高考为了加强对学生体验学习能力的测试,在《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提出了三点要求:(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或对选项的表达加以正确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与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人某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些都要靠学习者通过反复实践,通过自身内省体察,通过体验学习,才能将其准确地揭示出来。
三、大胆采用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
无论研究训话学还是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采用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辅以一定的体验学习模式,无疑是把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人新的学习和研究之中。训话学为中学文言教学提供了一种学习性的参考,它不是类似工具性特征的字典辞书,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体系。其核心内容是教会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特点,并进而引导学习者培养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以利于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
人类即将进人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每个民族都要需要整体提升学习能力以缔造学习化社会。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此,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学习,亦称探究学习,是指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
发现学习也是人类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切科学发明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发现学习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及解释,验证问题解释。只有当学习者在自己发现或接受他人的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出假说,解释并进行验证评价之后,发现学习的任务才会最终完成。
训话中的考证与发现学习不谋而合,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要综合运用训话学形音义统一的方法,利用文献语言与已有的训释材料,利用已知词来求得未能肯定的词义,利用老结论来证新结论”。
考释与证明合称考证。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
考证材料的三个步骤与发现学习的过程十分相似。一般考证材料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即是因疑而发,是有针对性的。同样,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没有“疑”就难有理解,而没有理解,新信息就不能成为个人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发疑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拜倒在书籍面前,缺乏批判思维能力,是主体性不强的表现,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取证是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加以编排,以证明结论的可靠。考证材料没有固定形式,唐代的疏所作的二度注释中有些内容已是考证,后代的考难,考疑材料或以专书形式出现,例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等;或以笔记的形式出现,如钱大听的《拾驾斋养心录》等;或夹杂在日记式的随笔中,如李慈铭的《越漫堂日记》等。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它都不能停止在文字文本的观看或个人思考的层面上,而一定要与学习者(或研究者)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学习者(或研究者)不但要学会搜集现成的数据、搜集文字材料或实际生活中的证据,而且要学会验证,学会证实或修正个人的认识,证实或修正书籍中的观点。验证也最终成为研究学习的目的或归宿。只有学会验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改造实际情况,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的飞跃。
释理是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释理是考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证据而无释理,是为堆砌,不可能有说服力,释理错误,则证据不能起证明结论的作用。
释理讲求层次和逻辑,它体出了发现学习中创造思维的特征。它要求能打破习惯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式”;不固执己见,克服思维的僵硬性,做到新颖独特;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见解。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借鉴训话学原理,引进发现学习,引导学生不囿于一种方式,能随机应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善于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论语·述而》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一句,乍看普通,但学生随即会产生许多疑问,为何“五十”学易,可以“无过”?何以在“五十”才学易?为何又要“加我数年”?凡此总总—这正是“发疑”。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查找资料—这又是“取证”。学生可以查到汉代何晏的说法:“孔子年五十而知天命,以天命之年,读天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学生还可以查到逾褪《读<论语>骄技》的观点:“当以‘加我数年’为一句,‘五、十’为一句,‘以学易为一句,‘五、十’二字承‘加我数年’而言……假我数年,五年,十年,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或者还可以找到更多相关的资料。在取证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众多材料中选取最合理的解说,并说明理由,或者在前人解说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见解一这正是“释理”的过程,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如针对上述句子,学生还能得出自己的见解:孔子早年虽积极“人世”,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思想也可见于中学课文《荷徐丈人》),但是他的仕途并不如意,五十岁时知“天命”,尽管在“天命”之年方始学易,但自信只要“加我数年”,就望有成,并“可以无过矣”。学生若能如此分析,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目标的实现就具体而真实。
“中国古代文化里潜藏着惊人的智慧和悟性对现代人仍具启迪作用,并仍有巨大的吸引力:……极为昭著的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博大精深是无法否认的。”刀这一点道出了训话学必将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其必将与历史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引进训话学原理、改进接受学习、采用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意义及深远影响也在于此。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6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