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从1978年到2011年的30多年间,职业教育已经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我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3177所,在校生2197万人;高等职业学校1280所,在校生744万人。中、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近3000万。2011年,我国仅依托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就达6000多万人次。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下一阶段的重点将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2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要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因此致力于为社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在产业经济全面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地位的显现也催生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基本完成从“规模化”到“内涵化”的发展演变。除了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社会公德心与责任感等等,才能更好的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实现“外延式”与“内生式”的和谐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应然之举。
2 基于文化自觉理念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院校树立文化自觉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在完成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阶段,已不能单一追求规模化发展和硬件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知识技能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威胁因素,高职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集中反映在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制度不完善,与产业振兴、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上。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
2.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不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职业院校工作,具备良好的基础素养,也具有教师从业资格,但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欠缺。教师的年龄、知识、技能结构等跟不上新兴产业经济对于人才质量的高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欠缺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上与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内生文化发展出发,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将文化自觉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中去,坚持“工学结合”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特有的教育文化特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文化自觉意识欠缺,文化投入不够。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识存在问题,对职业教育和毕业生认可程度不高。认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在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更低,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这种认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有限。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现在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他称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官员常在讲话中强调职教的“离不开”,可这些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①上述认知问题给高职院校文化发展带来了负面因素,职业院校长期的“被忽略”地位影响了其自身健康发展,尤其在有限的资金支持情况下,职业院校大多优先夯实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场地、教学配套设施等方面,针对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理念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关注和投入较少,文化工程建设投入偏低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3 文化育人氛围亟需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融合。但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更高,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敬业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软实力”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职院校亟需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以符合企业的需求。这种职业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需要高职院校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出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文化自觉:高职院校完善内涵建设机制的新理念
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单纯依靠院校自身力量是很难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化共同体。除了政府需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外,还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构建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文化制度体系,推动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②
3.1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归宿,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和落脚点。因此,高职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其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学生潜能智慧的信任,职教工作需全面服务学生发展,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高职院校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心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学业,同时要树立宽松、严谨、有效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的校风、校训。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教师文化示范效应。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充分注重学生的合理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蓝本和统领,基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载体,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或者教育管理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注重言传身教、情感育人、课堂育人,通过自身的品格与修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好学生发展历程中的引路人。
3.3 理清关系,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职业教育教育事业发展一方面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作为带有明显职业特征的高职院校,理应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除了通常的实习实训岗位、接纳毕业生、教师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以外,高职院校也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企业的优秀管理文化、经营理念,通过企业专家讲座、课堂兼职授课等方式将企业文化的真谛带进课堂。其次,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夯实动手技能的同时,不断切身感知、接受企业的制度文化,多思考、学习企业的价值理念。
4 结语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的核心概念,应首先具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逻辑、鲜明的主旨。思考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职业教育文化研究视界来思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内涵发展问题。
注释:
①纪宝成,《中国青年报》2013年4月15日,02版。
②鲁明川,文化共同体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2:0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