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的行为习惯。”[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总体上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伦理本位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求真务实的治学品行,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世界的大局看,21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竞争,将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2]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国家软实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则明确指出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素养较低。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文言功底差,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他们课余时间又大多被网络占据,阅读功利性强,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少,这使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隔膜;另一方面他们热衷于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生活离传统文化太远,他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看的是日剧、韩剧、美剧、英剧,过的是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追的是世界潮流。二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其职业属性,过分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人文素质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在课程开设方面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除国家规定的政治类课程外,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偏少,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导致学生系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就非常少。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智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高职教育正步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在不增加课程、课时,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相关性
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曾发表过《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的文章,呼吁重视语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张雪辉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一文中指出:“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 [3]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这也正是高职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在。[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从明朝末年著名儒者顾炎武身上感受;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崇德弘毅可以从《论语》里学习; 正心笃志可以从《大学》里汲取。高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因为无论哪个版本的高职语文教材,都离不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诗、词、曲、赋、小说等,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课程定位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尽管语文课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却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该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有些高职院校根本不开设语文课程,有些高职院校虽然部分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但课时数量少,课程定位也不是非常明确,仅仅把语文课程当作点缀,一旦课时紧张,随时面临被砍的命运。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定位应进一步明确,应把该课程纳入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明确了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课堂教学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如可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电视节目的东风,组织一些相关的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发现汉字之美;可在每次课前安排学生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推荐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经典作品时,教师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从视听的角度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专题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或显或隐于各篇课文之中,呈散点分布,不成体系,为更好地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散点进行梳理,使其更系统,更有条理,然后再进行重点讲解,如可把体现儒家思想的篇章集中起来进行专题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人文素养。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可自编教材,根据专题自选篇目,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也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实际。
3.重视诵读,体悟母语之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手段,诵读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诵读的形式也不必拘泥,读、诵、吟、唱均可,诵读的素材主要是古诗文,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古诗文兼具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亲近母语,体悟母语之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第二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也要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建立“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机不离手”的特点及阅读习惯,申请一个“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吸引学生关注,通过该公众号与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互动。该公众号可由语文教研室负责日常运作,由教师选择和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或者推荐一些优秀的视频材料;或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娱乐节目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进行讲解或者进行批判,还原历史原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还可推送校内外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信息等等,消除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2.复兴传统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文化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提及。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复兴传统节日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去研究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文,探究古人在节日中进行哪些活动,从中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当时的民风民俗,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复兴传统节日活动从召集到举办全程都可通过“语文与传统文化”平台进行推送,形成二次传播效应。
3.成立传统文化社团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社团活动较为热心,教师应鼓励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立相应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曲艺社”“书画协会”等,学校对这些社团应重点扶持,积极鼓励其开展活动,通常学生对自己同学办的活动或演的节目会更感兴趣,关注度会更高,但指导老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把好质量关,这样才真正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如上述传统节日活动的复兴也可由社团承办。
4.开展“寻根”实践活动
“寻根”实践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人,饮食文化,节令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工艺等,形成调查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展示,这样既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又利用地域文化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每个人对家乡都充满了爱,每个人都应成为本土文化的弘扬者和继承者,开展“寻根”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加强高职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语文课程为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语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