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产教对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教对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32-02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职业分析

  1.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属性。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操作有关的技术工作,该行业的具体工作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分工协作而进行划分的。首先,该职业具有技术性,要求按照技术含量将工人分为不同技术等级。其次,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工人的操作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专业的技术工人必须遵循相同的技术操作规范。再次,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对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性质、具体任务、职责分工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的描述只具有一般概念,还需要学生具体适应企业的创新发展。

  2.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要素。第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是专门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工作的人员,其职业操作内容相对固定并以此取得收益。第二,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必须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且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第三,职业要素中包含了学生的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基本能力。第四,职业要素体现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社会功能和自我价值,要求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持续地提升专业操作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平。

  3.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群。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关工作和技术分工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往更加清晰的分工结构变得更简化和整合,将多个产业进行捆绑,需要专业人员对相关岗位的工作较为熟悉,能熟练地解决合并后的新问题,从而要求电子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必须重新设置。其次,技术的整合同时带来了工序的整合,对专业技术的复合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特别要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产品的高复加值特点,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满足当代企业的生产需要,达到生产技术与产品相适应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产教对接的必要性

  1.职业要素决定了产教结合道路。“产”主要指的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各上下游企业,要求高职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围绕产业进行教育,切实满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学生学到的技术必须能保证学生的职业发展,在随着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时,使学生具备相应技术操作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其次,职业岗位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向。高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社会活动。可以说,产业发展决定了学生的职业教育的内涵,产业发展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高职学校的教育定位,高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立足于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

  2.职业属性决定了专业发展建设。产教结合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建设做出具体指导,要求高职专业的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适应。首先,专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要不断进行调整创新,高职专业教育内容更新必须赶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其次,专业技术教育必须重视企业的新发展,能够对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提升,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向着高水平、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再次,随着产业聚集功能的体现,产业的发展对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划分也产生了影响,专业教育也必须面向当前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探索出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培养方向,使高职专业教育必须面向完整的产业链条。

  3.职业群为高职教学提供基本依据。高职教学的依据来源于职业群的设置,首先,各产业链中不仅有设计、生产、制造等基础性工作,还会衍生出某些新的工作内容和行业。其次,要求高职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依据产业链条对高职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新的专业设置。再次,随着专业分工的越发细化,可以对整体专业进行全新的规划,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集群人才群体。

  4.产业发展决定了专业学科课程。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职业课程标准也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职课程的开发也理应与企业的发展同步。首先,较为严格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全面地体现了企业发展要素,决定了电子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必须在校期间就掌握必要的技术内容。其次,高职专业课程的设制及课程标准必须融合课程改革的内容,从而与企业发展趋同。再次,课程内容不是简单的企业发展的复制,还必须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规律。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产教对接内容

  1.构建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实际上是高质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同盟关系,进一步实现了厂中有校、校中有企的模式。首先,必须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产教结合,将企业的核心生产资源向高职学校放开,允许高职学生参与到包括最新科技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基地实践等项目中去,从而实现校内有实训基地,以完成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促进高职教学与企业合作发展。其次,建立“零培训”上岗机制,在理想的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后即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不必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学生在产教结合的模式下就可以掌握企业的基本生产操作要求。

  2.构建基于生产流程的实训基地。为了促进产教结合发挥实际作用,能够根据企业的当前生产流程开发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教研和培训于一体,这样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化。第一,模拟企业的真实生产流程进行学校实训基地的规划。可以对企业的电子部件生产线进行模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企业的生产环境。第二,配置必要的企业真实生产设备,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企业电子配件生产的基本流程。第三,可以组织学生承接企业的生产项目,参与完成企业的订单项目,使学生在真正的校企合作项目中锻炼实际能力,能在学校就掌握必要的操作能力,以便可以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环境,最终实现毕业即上岗目的。   四、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对接策略

  1.建立驻场联络站模式。实现产教结合必须突出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性,借助校企互助的模式,实行驻厂联络制度。首先,由专门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高职学校的驻厂联络员,专门负责高职学校在企业实习的所有联络和协调工作,一方面协助企业管理学生并对学生做好日常技能的考核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学生需要实践的训练科目,及时地掌握学生实践状况,及时与企业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其次,派驻人员要更好地熟悉企业的操作环境与技术发展状况,然后根据企业的需要指导高职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2.实现课程资源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学生只有具备了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上岗位即就业,必须加强学校教育课程与企业发展需要的沟通。本文仅以微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将半导体的芯片制作、集成电路版的操作等课程以更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就掌握;其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技术操作标准,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并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技术训练;再次,在企业让学生实习基本SMT贴装、IC图片设计等技术工作;最后,进一步促进岗位培训、课程与资格证书制度相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必须加强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派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强化教师的对口实习制度建设,要求所有专业技术教师都具有必要的企业挂职实践工作经验。其次,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固定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习,教师在带队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必要的调研和教研任务。再次,从企业聘请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并经常性地与专职教师队伍进行理论与教学方面的业务探讨活动。只有学校专业教师逐步地具有了工程师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从而为高职院校构建更为专业的一线教师队伍。

  4.加强校内校外互动模式建设。只有不断地实现校内与企业的互动建设,才可以更好地将企业办到学校,并且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最终建立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首先,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积极地引进简化版的当前较为流行的表面组装技术生产线(SMT)和LED生产线,在学校内部就建立电子设备组装教学工厂。其次,积极地将校内实训合格的学员派驻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逐步地磨炼技术水平,切实提高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有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学生。再次,还可以实行订单教学制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学徒制人才,进一步使?W生适应由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五、结论

  产教结合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进一步创新对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可以大力发展企业高职集团化建设模式,使企业与高职学校真正地走向联合,从而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化发展开辟路径,又满足了信息技术产业庞大的人才需要和人才缺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832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